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中部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及其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2 1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显得更加重要。中部崛起战略使中部地区近年来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势必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中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力这四个子系统的状况,并进一步探讨生态承载力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首先,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了中部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模型计算出1998-2017年中部六省生态承载力及各个子系统的评价值,对其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和横向对比研究。然后,建立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1998-2017年中部六省的城镇化水平。接下来利用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中部六省生态承载力与城镇化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分别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和横向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998-2017年期间,中部各省生态承载力的上升过程虽然较为曲折,甚至陷入了不断上升、下降的循环圈内,但整体上均处于增长的状态。同...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部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及其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研究


部分年份中部六省生态承载力的横向对比

弹性力,年份,横向,山西省


26图 4.2 部分年份中部六省生态弹性力的横向对比由图 4.2 可以看出,在 1998 年,江西省的生态弹性力最大,其得分远远高于其余省份,分别比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高出 868.10%、204.21%、320.06%、70.16%和 35.52%;山西省的生态弹性力最小,仅为 0.0904,河南省和安徽省的生态弹性力均在 0.2 至 0.3 之间,而湖北省和湖南省的生态弹性力得分则大于 0.5。在 2005 年,湖南省的生态弹性力最大,大于 0.6,分别比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和湖北省高出 563.64%、129.83%、2.85%、216.59%和 76.36%,除山西省的生态弹性力极低之外,其余各省的生态弹性力均超过了 0.2。在 2010 年,中部六省中也只有山西省的生态弹性力小于 0.2,位居倒数第一名,除山西省外,河南省的生态弹性力也较低,略高于 0.2;安徽省的生态弹性力得分位于 0.2 至 0.3 之间,湖北省则接近于 0.5;江西省是中部地区中生态弹性力最大的省份,分别比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

资源承载力,年份,横向,安徽省


29图 4.3 部分年份中部六省资源承载力的横向对比由图 4.3 可以看出,在 1998 年,江西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位居第一名,高于 0.7,分别比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高出 209.40%、242.92%、450.89%、108.29%和 67.83%;湖南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高于 0.4,在中部地区的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西省;湖北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介于 0.3 至 0.4 之间,在中部地区中的位置居中;山西省和安徽省的得分均在 0.2 至 0.3 之间,其中,安徽省的得分稍高于 0.2;河南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最低,是中部地区唯一小于 0.2的省份。在 2005 年,江西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最高,分别比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高出 165.67%、158.49%、204.22%、105.93%和 28.33%;湖南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略低于 0.4,在中部地区中的排名为第二;湖北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处于 0.2 和 0.3 之间,排名第三;安徽省、山西省和河南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均介于 0.1 至 0.2 之间,其中,河南省的资源承载力得分最低。在 20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3~2017年京津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基于熵权法的13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J]. 余茹,成金华.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02)
[2]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研究[J]. 孙振清,陈文倩,兰梓睿.  企业经济. 2019(02)
[3]基于PS-DR-DP理论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J]. 王亮,刘慧.  地理学报. 2019(02)
[4]陕西水源区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协调性分析[J]. 李兆磊,张雅琪,郭冬.  河南科学. 2018(09)
[5]长江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 刘晶,林琳.  统计与决策. 2018(17)
[6]基于SEP模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 黄宇驰,苏敬华,吕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S1)
[7]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刘年磊,卢亚灵,蒋洪强,程曦.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3)
[8]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屈小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2)
[9]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J]. 向秀容,潘韬,吴绍洪,刘卫东,马丽,王晓峰,尹云鹤,李静.  地理研究. 2016(05)
[10]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张引,杨庆媛,闵婕.  地理学报. 2016(05)

博士论文
[1]城镇化对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 林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硕士论文
[1]城市化对南京市土壤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影响[D]. 田晓四.安徽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36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536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a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