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兰西城市群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7 00:41
区域的城镇化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综合地理过程,自然支撑、经济代谢和社会调控三个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方面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是研究系统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典型实践。兰西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引导培育的跨省区城市群,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一带一路”开放的关键地带,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促进我国区域平衡发展以及西部经济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城市群的主要承载地域河湟谷地位于黄河上游地区,肩负着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构建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是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试验区的重要枢纽。论文以兰西城市群39个县区为研究单元,以“系统论”和“协同学”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城市群复合生态系统模型,采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赋权,在定量化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三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GWR),分析各县区耦合协调度的分布聚集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2007年、2012年以及2017年三个时间节点上,城市群经济子系统尚存在较大的...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兰西城市群范围Fig.2-1RangemapofLanzhou-XiningUrbanAgglomeration
第2章研究区概况14一级河流包括黄河和渭河,渭河主要流经渭源和陇西境内,黄河自西向东穿过,流经区域内的贵南县、贵德县等13个县区,是兰西城市群地区的生命线。二级河流主要有湟水河、洮河、祖厉河、苑川河等。由于地形复杂,局部小气候明显,兰西城市群植被种类较为丰富,温带与寒带植被并存,自然植被依次可分为高山草甸、灌丛草甸、山地草甸草原、森林和干旱草原。图2-2兰西城市群自然概况图Fig.2-2GeographicallocationofLanzhou-XiningUrbanAgglomeration兰西城市群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城市群内的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作为黄河、长江、河西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及补给生态功能区,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功能限制开发和禁止区开发区。同时,兰西城市群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肩负着建设黄河上游生态走廊、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构建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是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试验区的枢纽,城市群甘肃片区内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一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地位独特而重要。2.3社会经济概况兰西城市群是甘肃省和青海省人口密集区,人口占甘青两省总人口的37.43%,
第3章子系统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特征20图3-32007年和2017年社会子系统得分Fig.3-3Scoreofsocialsubsystembetween2007and20173.2.2空间分布格局从各县区分布状况来看,城市群中部存在一个明显的低值集中区,主要分布在两省交界之处,以海东市和黄南州为主。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类同于经济子系统的数据层级单一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除了兰州市、西宁市和白银区之外,城市群内其余县区三个时间节点评分均在0.4之下。以人口城镇化为主体的城镇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人口由农村到城镇、县城、再到市区、最后到城市群的双核心兰州西宁。但现实情况是,除城市群的双核心外,各县区发展水平类同,层级单一,次一级发展中心缺乏的问题突出,其中甘肃的东乡、永登、皋兰和榆中,青海的互助、湟中、民和、化隆和循化低于0.1。与之相反,兰州的城关区在2012年之后,社会子系统状况得到了显著提升,评分在0.8之上,与其它县区拉开明显差距。与经济子系统相比,社会子系统整体提升更为明显,极低水平县区面积有所减少,但低水平区域占比过高,等级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兰西城市群位于我国西部,相比于东部沿海区域,人口少、面积大,青海牧区更是人口稀疏,因此具备一定人口规模的城镇相聚较远,吸纳人口的引力有限,城市建设的需求不强,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为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明显短板。由于受地理区位、交通条件、经济基储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城市群社会经济与全国其他城市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群人口相对密集,贫困人口较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居民行为的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分析框架[J]. 刘春芳,王奕璇,何瑞东,王晨.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2]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比较研究[J]. 李泽红.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9(02)
[3]新发展理念视野下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研究(之三)[J]. 曾明君. 发展. 2019(04)
[4]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的基本概念及框架[J]. 刘海猛,方创琳,李咏红. 地理学报. 2019(08)
[5]基于城市PREE系统评价的UGB划定方法研究[J]. 柴海龙,程艾,余小芳. 城市学刊. 2018(05)
[6]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城镇化与经济转型耦合分析[J]. 曹静宇,王妞,乔增轩,丁银盈,刘勇. 河南科学. 2018(08)
[7]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经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王淑佳,任亮,孔伟,唐淑慧. 华东经济管理. 2018(10)
[8]系统耦合视角下北京新型城镇化、流通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分析[J]. 徐海峰. 商业经济研究. 2018(16)
[9]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过程与解耦分析——以北京为例[J]. 郭莎莎,陈明星,刘慧. 地理研究. 2018(08)
[10]甘肃省“五化”协同发展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郑海松,石培基,康靖. 干旱区地理. 2018(04)
博士论文
[1]欠发达民族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景丽.兰州大学 2019
[2]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耦合研究[D]. 张引.西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兰白都市圈经济辐射能力研究[D]. 李杨杨.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39095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兰西城市群范围Fig.2-1RangemapofLanzhou-XiningUrbanAgglomeration
第2章研究区概况14一级河流包括黄河和渭河,渭河主要流经渭源和陇西境内,黄河自西向东穿过,流经区域内的贵南县、贵德县等13个县区,是兰西城市群地区的生命线。二级河流主要有湟水河、洮河、祖厉河、苑川河等。由于地形复杂,局部小气候明显,兰西城市群植被种类较为丰富,温带与寒带植被并存,自然植被依次可分为高山草甸、灌丛草甸、山地草甸草原、森林和干旱草原。图2-2兰西城市群自然概况图Fig.2-2GeographicallocationofLanzhou-XiningUrbanAgglomeration兰西城市群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城市群内的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作为黄河、长江、河西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及补给生态功能区,被整体纳入国家生态功能限制开发和禁止区开发区。同时,兰西城市群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肩负着建设黄河上游生态走廊、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构建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是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试验区的枢纽,城市群甘肃片区内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一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在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地位独特而重要。2.3社会经济概况兰西城市群是甘肃省和青海省人口密集区,人口占甘青两省总人口的37.43%,
第3章子系统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特征20图3-32007年和2017年社会子系统得分Fig.3-3Scoreofsocialsubsystembetween2007and20173.2.2空间分布格局从各县区分布状况来看,城市群中部存在一个明显的低值集中区,主要分布在两省交界之处,以海东市和黄南州为主。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类同于经济子系统的数据层级单一问题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除了兰州市、西宁市和白银区之外,城市群内其余县区三个时间节点评分均在0.4之下。以人口城镇化为主体的城镇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人口由农村到城镇、县城、再到市区、最后到城市群的双核心兰州西宁。但现实情况是,除城市群的双核心外,各县区发展水平类同,层级单一,次一级发展中心缺乏的问题突出,其中甘肃的东乡、永登、皋兰和榆中,青海的互助、湟中、民和、化隆和循化低于0.1。与之相反,兰州的城关区在2012年之后,社会子系统状况得到了显著提升,评分在0.8之上,与其它县区拉开明显差距。与经济子系统相比,社会子系统整体提升更为明显,极低水平县区面积有所减少,但低水平区域占比过高,等级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兰西城市群位于我国西部,相比于东部沿海区域,人口少、面积大,青海牧区更是人口稀疏,因此具备一定人口规模的城镇相聚较远,吸纳人口的引力有限,城市建设的需求不强,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为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明显短板。由于受地理区位、交通条件、经济基储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城市群社会经济与全国其他城市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群人口相对密集,贫困人口较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居民行为的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分析框架[J]. 刘春芳,王奕璇,何瑞东,王晨.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2]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比较研究[J]. 李泽红.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9(02)
[3]新发展理念视野下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研究(之三)[J]. 曾明君. 发展. 2019(04)
[4]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的基本概念及框架[J]. 刘海猛,方创琳,李咏红. 地理学报. 2019(08)
[5]基于城市PREE系统评价的UGB划定方法研究[J]. 柴海龙,程艾,余小芳. 城市学刊. 2018(05)
[6]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城镇化与经济转型耦合分析[J]. 曹静宇,王妞,乔增轩,丁银盈,刘勇. 河南科学. 2018(08)
[7]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经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王淑佳,任亮,孔伟,唐淑慧. 华东经济管理. 2018(10)
[8]系统耦合视角下北京新型城镇化、流通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分析[J]. 徐海峰. 商业经济研究. 2018(16)
[9]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过程与解耦分析——以北京为例[J]. 郭莎莎,陈明星,刘慧. 地理研究. 2018(08)
[10]甘肃省“五化”协同发展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郑海松,石培基,康靖. 干旱区地理. 2018(04)
博士论文
[1]欠发达民族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景丽.兰州大学 2019
[2]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耦合研究[D]. 张引.西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兰白都市圈经济辐射能力研究[D]. 李杨杨.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39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53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