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综合效益评价及应用研究 ——以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8 13:41
自从上世纪初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经济、社会取得飞速发展,然而与之伴随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人类不得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积极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提高效率提供了思路。而生态工业园作为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的具体实践,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工业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之中,同经济效益建立紧密联系,并仿照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工业生态系统,最终实现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和废弃物“零”排放,使得世界各国竞相对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进行有益的积极实践和大胆探索。论文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立论依据,总结了论文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梳理了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生态工业园和生态产业链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生态工业园的产业链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出了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启示。接着论文提出了生态工业园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以上述六个核心成员为主导的多家企业,自发的建立了一边互换关系,最终演变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共生网络,这说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不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将逐一分析卡伦堡工业园在1975年、1982000年这三个重要时间点的工业代谢图,以此揭示卡伦堡工业园的发展历程。
图3-2 1985年的卡伦堡工业园Fig. 3-2 Kalundborg Industrial Symbiosis Complexity in 1985从1985年至2000年这十五年间,又有大批企业入驻卡伦堡工业园,使得园区内副交换更加丰富(见图3-3)。此时,园区内主要的副产品交换如下:1987年,Statoi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J]. 郭京福,张扬.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1(06)
[2]基于进化博弈论的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研究[J]. 冯蕾,孟令琳. 科技和产业. 2011(02)
[3]生态位理论在大学生党员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的应用[J]. 吴科颖,吴永祥,朱飞,管永星,曹姜忠.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4]基于产业生态学观点的资源综合利用[J]. 刘启承,赵德全. 毕节学院学报. 2010(05)
[5]产业集群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J]. 杨迅周,王玉霞,魏艳,任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02)
[6]北九州生态园对我国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启示[J]. 岳思羽,王军,刘赞,韩子叻,史云娣. 环境科技. 2009(05)
[7]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 李艳双,于树江,王军花.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05)
[8]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研究[J]. 金永红,慈向阳.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9)
[9]鲁北:打造园区循环经济模式[J]. 刘德玉,王志. 化工管理. 2008(09)
[10]信息生态位概念、模型及基本原理研究[J]. 刘志峰,李玉杰. 情报杂志. 2008(05)
博士论文
[1]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D]. 鲍丽洁.武汉理工大学 2012
[2]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研究[D]. 甘永辉.南昌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学研究[D]. 赵桢桢.华中科技大学 2009
[2]基于工业共生的煤炭产业链网设计及稳定性研究[D]. 马福杰.天津大学 2008
[3]生态工业园中生态产业链网分析及其稳定性评价研究[D]. 李敏.天津大学 2007
[4]生态工业园区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毕孟飞.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5]卫星总体设计方案的人机结合的AHP-FCE评价方法[D]. 王磊.大连理工大学 2004
[6]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谭飞燕.湖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42510
【文章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以上述六个核心成员为主导的多家企业,自发的建立了一边互换关系,最终演变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共生网络,这说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不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将逐一分析卡伦堡工业园在1975年、1982000年这三个重要时间点的工业代谢图,以此揭示卡伦堡工业园的发展历程。
图3-2 1985年的卡伦堡工业园Fig. 3-2 Kalundborg Industrial Symbiosis Complexity in 1985从1985年至2000年这十五年间,又有大批企业入驻卡伦堡工业园,使得园区内副交换更加丰富(见图3-3)。此时,园区内主要的副产品交换如下:1987年,Statoi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J]. 郭京福,张扬.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1(06)
[2]基于进化博弈论的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研究[J]. 冯蕾,孟令琳. 科技和产业. 2011(02)
[3]生态位理论在大学生党员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的应用[J]. 吴科颖,吴永祥,朱飞,管永星,曹姜忠.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4]基于产业生态学观点的资源综合利用[J]. 刘启承,赵德全. 毕节学院学报. 2010(05)
[5]产业集群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J]. 杨迅周,王玉霞,魏艳,任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02)
[6]北九州生态园对我国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启示[J]. 岳思羽,王军,刘赞,韩子叻,史云娣. 环境科技. 2009(05)
[7]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 李艳双,于树江,王军花.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05)
[8]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研究[J]. 金永红,慈向阳. 科技管理研究. 2008(09)
[9]鲁北:打造园区循环经济模式[J]. 刘德玉,王志. 化工管理. 2008(09)
[10]信息生态位概念、模型及基本原理研究[J]. 刘志峰,李玉杰. 情报杂志. 2008(05)
博士论文
[1]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D]. 鲍丽洁.武汉理工大学 2012
[2]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研究[D]. 甘永辉.南昌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学研究[D]. 赵桢桢.华中科技大学 2009
[2]基于工业共生的煤炭产业链网设计及稳定性研究[D]. 马福杰.天津大学 2008
[3]生态工业园中生态产业链网分析及其稳定性评价研究[D]. 李敏.天津大学 2007
[4]生态工业园区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毕孟飞.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5]卫星总体设计方案的人机结合的AHP-FCE评价方法[D]. 王磊.大连理工大学 2004
[6]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谭飞燕.湖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42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542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