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2 22:5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不断加剧的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冲突愈演愈烈。生态文明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湖北地处我国的中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优越,发展基础较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湖北省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得到了凸显,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提升,产业分布广泛,教育、科技、经济、交通和人文、地理区位和经济优势突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心、中部地区经济中心和科教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和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并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湖北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生态文明的道路任务仍然艰巨而漫长。为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湖北省...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生态文明评价的构成要素资料来源:由作者根据中央文件整理而来
图 2-1 湖北省“两圈两带”战略示意图将武汉作为中心点,以 100 公里为半径形成的城市圈即是武汉城市圈,其覆了黄石、黄冈等九大城市,是一个区域经合体。该区域经合体在湖北土地总量、口总量、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 3l.2%、52.25%、60%以上。在财政方面,贡献量超过了 50%。因此对于湖北来说,它是不可轻易被忽视的核心经济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若要贯彻落实“两圈两带”战略,要充分发挥该域经合体的功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覆盖的市州数量高达 8 个,如荆州、随州等。该城市的人口总量在湖北人口总量中占有 50%的比重,而土地面积总量在湖北土地面总量中占有 70%的比重。该圈富含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是我不可忽视的生态功能区。目前,该旅游圈囊括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遗文化、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非遗文化、国家级景区、地址公园分别达到了 2 个、1 个、 个、35 个、4 个、3 个。其中,其生态资源、景区资源在全省相关资源中占有的重均超过 50%。其具备五种资源优势,一是生态优势,二是历史文化优势,三
~2007 二、三、一 14.9:46.1:39.6实施“工业第一方略”进一步加速,三产比重~2011 二、三、一 13.1:50.1:36.8二产继续上升,二三产大14 二、三、一 11.6:46.9:4.5 二产有所回落,三次产6 年 三、二、一 10.8:44.5:44.7二产进一步降低,三次度超越二产来源: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管湖北省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产业在湖北省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仅仅超出第二产业比重 0.2 个百分会发展中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2016 年,全国的第一、二、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8.6%、39.8%和 51.6%,湖北省第一、二加值占比则分别为 10.8%、44.5%和 44.7%。从图 2-2 可见,湖北省第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继续发展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按照绿色化要求推进湖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J]. 尹少华,熊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2]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 汪伟,刘玉飞,彭冬冬.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1)
[3]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J]. 刘伦,尤喆,冯银,李雪婷.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5(10)
[4]中国建筑业CO2排放与产值、能耗的脱钩分析[J]. 胡颖,诸大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8)
[5]中国各省建筑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冯博,王雪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4)
[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谷炜,杜秀亭,卫李蓉. 科学管理研究. 2015(01)
[7]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 陆大道,陈明星. 地理学报. 2015(02)
[8]基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模型的建筑业能耗及敏感性分析[J]. 关军,储成龙,张智慧.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2)
[9]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J]. 张欢,成金华,冯银,陈丹,倪琳,孙涵. 生态学报. 2015(02)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 金碚.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1)
博士论文
[1]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然.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悦.中国地质大学 2015
[3]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研究[D]. 赵好战.北京林业大学 2014
[4]我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影响因素及收敛性研究[D]. 潘兴侠.南昌大学 2014
[5]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许力飞.中国地质大学 2014
[6]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建模研究[D]. 曹蕾.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 贾卓.兰州大学 2013
[8]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 吴明红.北京林业大学 2012
[9]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协调发展研究[D]. 韩元军.南开大学 2012
[10]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 王娟.西南财经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0125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生态文明评价的构成要素资料来源:由作者根据中央文件整理而来
图 2-1 湖北省“两圈两带”战略示意图将武汉作为中心点,以 100 公里为半径形成的城市圈即是武汉城市圈,其覆了黄石、黄冈等九大城市,是一个区域经合体。该区域经合体在湖北土地总量、口总量、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 3l.2%、52.25%、60%以上。在财政方面,贡献量超过了 50%。因此对于湖北来说,它是不可轻易被忽视的核心经济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若要贯彻落实“两圈两带”战略,要充分发挥该域经合体的功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覆盖的市州数量高达 8 个,如荆州、随州等。该城市的人口总量在湖北人口总量中占有 50%的比重,而土地面积总量在湖北土地面总量中占有 70%的比重。该圈富含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是我不可忽视的生态功能区。目前,该旅游圈囊括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遗文化、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非遗文化、国家级景区、地址公园分别达到了 2 个、1 个、 个、35 个、4 个、3 个。其中,其生态资源、景区资源在全省相关资源中占有的重均超过 50%。其具备五种资源优势,一是生态优势,二是历史文化优势,三
~2007 二、三、一 14.9:46.1:39.6实施“工业第一方略”进一步加速,三产比重~2011 二、三、一 13.1:50.1:36.8二产继续上升,二三产大14 二、三、一 11.6:46.9:4.5 二产有所回落,三次产6 年 三、二、一 10.8:44.5:44.7二产进一步降低,三次度超越二产来源: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管湖北省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产业在湖北省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仅仅超出第二产业比重 0.2 个百分会发展中产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2016 年,全国的第一、二、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8.6%、39.8%和 51.6%,湖北省第一、二加值占比则分别为 10.8%、44.5%和 44.7%。从图 2-2 可见,湖北省第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继续发展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按照绿色化要求推进湖南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J]. 尹少华,熊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2]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J]. 汪伟,刘玉飞,彭冬冬.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1)
[3]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J]. 刘伦,尤喆,冯银,李雪婷.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5(10)
[4]中国建筑业CO2排放与产值、能耗的脱钩分析[J]. 胡颖,诸大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8)
[5]中国各省建筑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冯博,王雪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4)
[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谷炜,杜秀亭,卫李蓉. 科学管理研究. 2015(01)
[7]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 陆大道,陈明星. 地理学报. 2015(02)
[8]基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模型的建筑业能耗及敏感性分析[J]. 关军,储成龙,张智慧.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2)
[9]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J]. 张欢,成金华,冯银,陈丹,倪琳,孙涵. 生态学报. 2015(02)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 金碚.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1)
博士论文
[1]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然.中国地质大学 2016
[2]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悦.中国地质大学 2015
[3]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研究[D]. 赵好战.北京林业大学 2014
[4]我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影响因素及收敛性研究[D]. 潘兴侠.南昌大学 2014
[5]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许力飞.中国地质大学 2014
[6]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建模研究[D]. 曹蕾.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 贾卓.兰州大学 2013
[8]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D]. 吴明红.北京林业大学 2012
[9]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协调发展研究[D]. 韩元军.南开大学 2012
[10]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 王娟.西南财经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0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5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