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赤字的湖南省绿色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0 19:56
生态和发展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绿色发展研究的就是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必将带来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恶果。当人类通过过度使用,甚至透支自然资源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时,就会导致生态赤字。生态赤字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平衡问题。对区域自然系统生态赤字演变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其实也是对区域绿色发展实践和成效的检验。以中部典型省份湖南省为例,定量化研究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寻找与湖南省生态赤字的产生和加剧密切相关的驱动因素,有助于深入认识湖南省的绿色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建构和维持合理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从而为湖南省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为其他中部省份的绿色发展和绿色崛起提供有益的借鉴。生态足迹是影响生态赤字的主要能动因素。在应用能值分析和本地生态足迹方法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以湖南省2000-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湖南省的生态赤字现状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湖南省生态赤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生态承载力区域差异,以及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基于湖南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文章页数】:1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1.3.1 生态赤字(足迹)研究进展
1.3.2 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进展
1.3.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赤字
2.1.2 绿色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资源价值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
2.3 研究区概况
2.3.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3.2 自然资源状况
2.3.3 社会经济状况
2.4 数据来源
3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现状(2015)
3.1 能值生态足迹理论与计算方法
3.1.1 能值生态足迹理论
3.1.2 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
3.2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测算与分析(2015)
3.2.1 2015年湖南省能值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分析
3.2.2 2015年湖南省能值生态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3.2.3 2015年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的测算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演变与趋势分析研究(2000-2015)
4.1 湖南省能值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4.2 湖南省能值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
4.3 湖南省生态盈余(赤字)演变与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5.1 研究区域划分
5.2 区域能值生态承载力差异比较分析
5.3 区域能值生态足迹差异比较分析
5.4 区域生态赤字(盈余)差异比较分析
5.5 区域生态压力指数差异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
6.1 计算方法
6.1.1 碳足迹计算方法
6.1.2 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
6.2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动态研究
6.2.1 湖南省分品种能源消费分析
6.2.2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序分析
6.2.3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时序分析
6.2.4 湖南省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湖南省生态足迹驱动力因素分析
7.1 驱动分析方法介绍
7.1.1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简介
7.1.2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模方法
7.2 生态足迹驱动力因素的分析
7.2.1 驱动因子的筛选与模型的建立
7.2.2 分析与讨论
7.3 生态足迹与各影响因素的时序演变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推进对策
8.1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
8.1.1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绿色发展的综合考核机制
8.1.2 推进市场化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绿色发展的环境规制
8.1.3 支持面向绿色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健全绿色金融机制
8.1.4 倡导绿色消费,完善绿色生活方式的舆论引领和制度保障
8.1.5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强化绿色人才的培养与科技创新机制
8.1.6 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完善绿色发展的信息公开制度
8.2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推进对策
8.2.1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创新能源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8.2.2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8.2.3 强化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提升土地生态承载力
8.2.4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
8.2.5 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9.2.1 创新之处
9.2.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湖南省生物资源消费项目实物量(2000-2015)
附录A2 湖南省可更新资源消费项目实物量(2000-2015)
附录A3 湖南省碳排放相关数据(2000-2015)
附录A4 湖南省各项社会经济指标(2000-2015)
附录B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和课题
附录B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75387
【文章页数】:1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1.3.1 生态赤字(足迹)研究进展
1.3.2 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进展
1.3.3 绿色发展研究进展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赤字
2.1.2 绿色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资源价值理论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5 生态承载力与绿色发展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
2.3 研究区概况
2.3.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3.2 自然资源状况
2.3.3 社会经济状况
2.4 数据来源
3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现状(2015)
3.1 能值生态足迹理论与计算方法
3.1.1 能值生态足迹理论
3.1.2 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
3.2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测算与分析(2015)
3.2.1 2015年湖南省能值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分析
3.2.2 2015年湖南省能值生态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3.2.3 2015年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的测算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演变与趋势分析研究(2000-2015)
4.1 湖南省能值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4.2 湖南省能值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
4.3 湖南省生态盈余(赤字)演变与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生态赤字(盈余)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5.1 研究区域划分
5.2 区域能值生态承载力差异比较分析
5.3 区域能值生态足迹差异比较分析
5.4 区域生态赤字(盈余)差异比较分析
5.5 区域生态压力指数差异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
6.1 计算方法
6.1.1 碳足迹计算方法
6.1.2 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
6.2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动态研究
6.2.1 湖南省分品种能源消费分析
6.2.2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序分析
6.2.3 湖南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时序分析
6.2.4 湖南省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湖南省生态足迹驱动力因素分析
7.1 驱动分析方法介绍
7.1.1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简介
7.1.2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模方法
7.2 生态足迹驱动力因素的分析
7.2.1 驱动因子的筛选与模型的建立
7.2.2 分析与讨论
7.3 生态足迹与各影响因素的时序演变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推进对策
8.1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
8.1.1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绿色发展的综合考核机制
8.1.2 推进市场化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绿色发展的环境规制
8.1.3 支持面向绿色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健全绿色金融机制
8.1.4 倡导绿色消费,完善绿色生活方式的舆论引领和制度保障
8.1.5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强化绿色人才的培养与科技创新机制
8.1.6 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完善绿色发展的信息公开制度
8.2 湖南省绿色发展的推进对策
8.2.1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创新能源技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8.2.2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8.2.3 强化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提升土地生态承载力
8.2.4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
8.2.5 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9.2.1 创新之处
9.2.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1 湖南省生物资源消费项目实物量(2000-2015)
附录A2 湖南省可更新资源消费项目实物量(2000-2015)
附录A3 湖南省碳排放相关数据(2000-2015)
附录A4 湖南省各项社会经济指标(2000-2015)
附录B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和课题
附录B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75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77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