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仿真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3-05-25 00:22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大量的人口、经济、技术和信息等资源整合聚集在城镇,协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特是超大城市,在人口增长、规模扩大、经济水平提高方面有很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使用紧凑、生物多样性差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健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价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四个层面,建立了符合超大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仿真模拟法,以北京市为例,展开北京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并分析模拟出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针对性提出北京市生态系统建设可采取的路径和方案。本论文立足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着眼于超大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构建贴近超大城市发展现状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等级和仿真模型,对超大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后续政策出台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范围。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态系统健康
1.2.2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2.3 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
2.1 城市生态系统相关理论
2.1.1 城市生态系统
2.1.2 城市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机理
2.2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2.2.1 基本概念
2.2.2 建模步骤
3 超大城市生态系统现状及其特点
3.1 超大城市生态系统现状
3.2 超大城市生态系统特点
4 超大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仿真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模型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评价等级的确立
4.1.3 权重的确定
4.1.4 相对隶属度矩阵
4.1.5 综合评价模型
4.2 仿真模型的构建
4.2.1 仿真系统因果关系回路图
4.2.2 参数来源与软件选择
4.2.3 系统动力学流图与方程式
5 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仿真实证分析
5.1 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1 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相对隶属度矩阵
5.1.4 综合评价
5.2 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仿真实证分析
5.2.1 参数来源
5.2.2 仿真模型检验
5.2.3 仿真结果分析
6 促进北京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措施
6.1 社会
6.2 经济
6.3 资源
6.4 环境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22570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态系统健康
1.2.2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2.3 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
2.1 城市生态系统相关理论
2.1.1 城市生态系统
2.1.2 城市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机理
2.2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2.2.1 基本概念
2.2.2 建模步骤
3 超大城市生态系统现状及其特点
3.1 超大城市生态系统现状
3.2 超大城市生态系统特点
4 超大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仿真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模型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2 评价等级的确立
4.1.3 权重的确定
4.1.4 相对隶属度矩阵
4.1.5 综合评价模型
4.2 仿真模型的构建
4.2.1 仿真系统因果关系回路图
4.2.2 参数来源与软件选择
4.2.3 系统动力学流图与方程式
5 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仿真实证分析
5.1 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1 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相对隶属度矩阵
5.1.4 综合评价
5.2 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仿真实证分析
5.2.1 参数来源
5.2.2 仿真模型检验
5.2.3 仿真结果分析
6 促进北京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措施
6.1 社会
6.2 经济
6.3 资源
6.4 环境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22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82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