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现代化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区域视角
发布时间:2023-06-01 23:2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3年年鉴指出,自然资源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人类对大自然索取过度,人类的活动正“蚕食着”这个星球的各种资源。按照目前(21世纪初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及人类消耗资源的方式,到21世纪30年代,人类就有可能需要消耗相当于2个地球的资源,并且会产生更多的废弃物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地球正处在崩溃的边缘。人类活动带给地球的压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必须尽快转变人类这种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现状,缓解或消除人类所面临的威胁。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能耗相对较高。国家环保总局指出,2004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到11倍,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原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与之前的能耗强度相比虽然有所降低,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资源的相对短缺与较高的单位产值能耗提高了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传统的现代化理论已无法解决大工业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困境。摆在我...
【文章页数】:2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背景
1.1.2 我国背景
1.2 理论意义
1.3 实用价值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1.5 文献述评
1.5.1 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背景
1.5.2 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进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生态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及其演化博弈分析
2.1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学科与理论基础
2.1.1 生态现代化的学科基础
2.1.2 生态现代化深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维度深化及行为主体的“龟背图”
2.2.1 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观点
2.2.2 生态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研究维度的深化
2.2.3 生态现代化行为主体的分类及其“龟背图”
2.3 生态现代化各行为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2.3.1 生态产品市场的演化博弈
2.3.2 地方政府间生态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2.3.3 利益相关者团体与政府之间生态合作的非对称博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3.1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构成及特征
3.1.1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构成
3.1.2 生态现代化的动力系统特征
3.2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分析
3.2.1 生态现代化各行为主体对生态现代化实现的驱动力量
3.2.2 生态现代化实现的动力因素
3.3 生态现代化阻力因素分析
3.3.1 生态意识淡薄
3.3.2 生态市场不完善
3.3.4 工业企业规模重力
3.4 生态现代化系统的动力力学模型
3.4.1 生态现代化系统受力分析
3.4.2 生态现代化合力模型
3.5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
3.5.1 构建现代生态意识能够引导生态现代化实现
3.5.2 生态规制对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规制机理
3.5.3 区域生态补偿对生态现代化的补偿机理
3.5.4 生态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助推机理
3.5.5 生态消费对生态现代化的促进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及各维度关系研究——基于-区域视角
4.1 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构建
4.2 生态现代化水平测度——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
4.2.1 指标构建
4.2.2 数据来源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区域生态现代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4.3.1 目标层与准则层指数的确定
4.3.2 指标的综合评价
4.3.3 区域生态现代化时空分异特征
4.4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
4.4.1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相关文献述评
4.4.2 数据选取
4.4.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4.4 结论
4.5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分析
4.5.1 脱钩理论及应用简述
4.5.2 脱钩指标模型的构建
4.5.3 指标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4.5.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6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分析
4.6.1 耦合概念及系统耦合机理
4.6.2 三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
4.6.3 系统耦合的结论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机制分析
5.1 生态现代化的结构方程模型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一般形式
5.1.2 生态现代化路径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1.3 区域生态现代化子系统路径分析
5.2 区域生态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5.2.1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模型及测量指标的选取
5.2.2 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区域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6.1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设想
6.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思维特点
6.1.2 生态现代化系统的子系统构成及功能
6.1.3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动态发展的战略目标
6.2 区域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以河南省为例
6.2.1 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的选择
6.2.2 模型的构建
6.2.3 基于河南省的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实例分析
6.2.4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运行分析
6.2.5 结论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27219
【文章页数】:2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背景
1.1.2 我国背景
1.2 理论意义
1.3 实用价值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1.5 文献述评
1.5.1 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背景
1.5.2 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进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生态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及其演化博弈分析
2.1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学科与理论基础
2.1.1 生态现代化的学科基础
2.1.2 生态现代化深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维度深化及行为主体的“龟背图”
2.2.1 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观点
2.2.2 生态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研究维度的深化
2.2.3 生态现代化行为主体的分类及其“龟背图”
2.3 生态现代化各行为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2.3.1 生态产品市场的演化博弈
2.3.2 地方政府间生态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2.3.3 利益相关者团体与政府之间生态合作的非对称博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3.1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构成及特征
3.1.1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因素构成
3.1.2 生态现代化的动力系统特征
3.2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分析
3.2.1 生态现代化各行为主体对生态现代化实现的驱动力量
3.2.2 生态现代化实现的动力因素
3.3 生态现代化阻力因素分析
3.3.1 生态意识淡薄
3.3.2 生态市场不完善
3.3.4 工业企业规模重力
3.4 生态现代化系统的动力力学模型
3.4.1 生态现代化系统受力分析
3.4.2 生态现代化合力模型
3.5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
3.5.1 构建现代生态意识能够引导生态现代化实现
3.5.2 生态规制对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规制机理
3.5.3 区域生态补偿对生态现代化的补偿机理
3.5.4 生态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助推机理
3.5.5 生态消费对生态现代化的促进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及各维度关系研究——基于-区域视角
4.1 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构建
4.2 生态现代化水平测度——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四角模型
4.2.1 指标构建
4.2.2 数据来源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区域生态现代化的时空分异特征
4.3.1 目标层与准则层指数的确定
4.3.2 指标的综合评价
4.3.3 区域生态现代化时空分异特征
4.4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
4.4.1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相关文献述评
4.4.2 数据选取
4.4.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4.4 结论
4.5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分析
4.5.1 脱钩理论及应用简述
4.5.2 脱钩指标模型的构建
4.5.3 指标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
4.5.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6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分析
4.6.1 耦合概念及系统耦合机理
4.6.2 三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
4.6.3 系统耦合的结论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机制分析
5.1 生态现代化的结构方程模型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一般形式
5.1.2 生态现代化路径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1.3 区域生态现代化子系统路径分析
5.2 区域生态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5.2.1 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模型及测量指标的选取
5.2.2 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区域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6.1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设想
6.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思维特点
6.1.2 生态现代化系统的子系统构成及功能
6.1.3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动态发展的战略目标
6.2 区域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构建——以河南省为例
6.2.1 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的选择
6.2.2 模型的构建
6.2.3 基于河南省的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实例分析
6.2.4 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运行分析
6.2.5 结论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27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82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