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时空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5-02-08 19:56
根据2011-2018年黄河三角洲19个县区的耕地数据,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分析了耕地变化,以及新增、减少耕地的数量、分布等方面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生态赤字/盈余现状进行评价;基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耕地总体上实现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但在县区尺度上仍为不平衡的状态;从生态角度看,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县区均处于资源利用可持续状态;各县区耦合协调类型以中度耦合协调为主。针对目前研究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高质量促进耕地发展的对策。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域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生态足迹模型构建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2.3.1 综合评价指数对系统内各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得到综合评价指数(F),用于衡量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2.3.2 耦合度
2.3.3 耦合协调度耦合度虽能体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相互作用程度,但在反映三者协同发展水平方面仍有不足,故引入耦合协调度(D)以判定三者的协同发展效应[15]。其计算公式为: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河三角洲耕地数量水平分析
3.2 黄河三角洲耕地质量水平分析
3.3 黄河三角洲耕地生态水平分析
3.4 黄河三角洲各县区耦合协调度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编号:403190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域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生态足迹模型构建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2.3.1 综合评价指数对系统内各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得到综合评价指数(F),用于衡量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2.3.2 耦合度
2.3.3 耦合协调度耦合度虽能体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相互作用程度,但在反映三者协同发展水平方面仍有不足,故引入耦合协调度(D)以判定三者的协同发展效应[15]。其计算公式为: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河三角洲耕地数量水平分析
3.2 黄河三角洲耕地质量水平分析
3.3 黄河三角洲耕地生态水平分析
3.4 黄河三角洲各县区耦合协调度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编号:4031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403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