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文本全文)
发布时间:2016-07-22 14:08
本文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学术研究
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界定的困境研究(文本全文)
阶段、格局与若干关键战略问题及对策(文本全文)
基于“人口—产业”视角的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开发路径研究(文本全文)
跨境旅游合作区(文本全文)
推进体育休闲旅游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文本全文)
方言与经济增长(文本全文)
更多...
关于我们
CCTV走进琵琶
琵琶新闻
通知&简讯
产品中心
公司明星
工会论坛
加盟&招聘
肉牛情缘
留言板
杂项
此页更新时间:2010.9.3 访问人数:1985 发布:pei 修改:pei 审核:pzt
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文本全文)
原载:《民族研究》(京)2001年02期,第31~39页
袁本朴,1955年生,四川省民委主任;
袁晓文,1966年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李锦,女,1965年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街18号,邮编610017。
关 键 词:西部大开发/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
四川民族地区(注:四川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长江和黄河上游,其生态环境既是长江的绿色屏障,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西部大开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的战略指导下,这一地区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生态重建、经济重组的困难局面。四川民族地区只有建立既可以保证全国和当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又可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求的经济结构,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符合这一要求的经济结构就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应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增长为目标,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间合理配置物质、能量、信息、价值和人才等资源,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经济结构。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可持续发展,即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求经济增长能够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同时,还要树立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的消费模式。也就是以生态持续稳定为基础、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条件、以社会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
生态经济应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整合基础上。但是,在四川民族地区,建立生态经济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的掠夺式经营,已经不能起到对生态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系统结构还是以自然资源的低级开发为主,呈现出对生态系统明显的掠夺性。四川民族地区要建立生态经济,就必须解决这两个方面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既能恢复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又能提供经济系统发展需要的优势产品,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
(一)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区域经济分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对四川民族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四川民族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的地位从为国家提供初级产品向为国家提供生态公共产品转变。在今后的国家区域经济分工中,四川民族地区将主要承担为全国市场提供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等生态公共产品的任务。
西部大开发对四川民族地区的这一战略要求,将使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都产生重大变化。其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要求四川民族地区提供生态公共产品,是对该地区在未来的市场交换中提供的产品性质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由于生态公共产品恰恰是四川民族地区在全国市场中真正有价值的优势产品,因此将为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过去,四川民族地区一直为国家和市场提供初级原材料,资源开发是公认的发展目标。四川民族地区的各类资源的确非常丰富,但是,经过对自然资源长期的掠夺式经营,有很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已经极度贫乏,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绿色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等,这些都是影响到人类基本生存的资源危机。同时,四川民族地区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开发后,也面临资源枯竭的状况,形势不容乐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四川民族地区长期的资源开发都以出售低级产品为主,资源开发未能给民族地区提供相应的积累用以发展新的替代产业。在资源日益枯竭、低级开发市场效益日益低下的条件下,四川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也很难按照过去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相反,四川民族地区以生态环境为代表的生态公共产品,对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都有重大意义。四川民族地区的森林资源,是长江流域的“绿色屏障”,不仅为长江流域提供水源,而且调节着全流域的气候和水资源供应平衡,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这样的生态公共产品,只有四川民族地区才能提供,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四川省的部分专家提出了停止长江上游森林砍伐,把川西林区建成长江生态涵养林区的建议。(注:参见《论开发长江上游》,四川省政协办公厅编印,1998年。)此后,随着人们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开展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呼声日益高涨。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同时,全国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同样,四川民族地区的草原位于长江和黄河上游,是从西北干旱区向西南湿润区过渡的地区,是重要的江河水源涵养区。防止草原沙化对长江、黄河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也开始投入草原治理、防沙治沙工程。这种投入,实际是国家开始购买西部地区(也包括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这也就意味着改善和重建生态环境、提供生态公共产品才是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对四川民族地区的根本要求。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中,从四川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全国生产力的布局、配置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出发,最迫切的产品需求仍然是拥有全国公共市场的生态公共产品。
2.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国家对四川民族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要求变化,也迫使四川民族地区同时面临生态重建和经济重组两大难题。必须在完成对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使生态环境恢复基本的生态功能同时,对原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建立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经济体系。
只有在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能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长江流域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稳定的生态公共产品。这两个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靠相当数量和适当时机的投入。然而,由于生态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在产品提供者和受益者之间进行的交换是困难的。特别是在我国,还没有在不同区域间进行生态公共产品交换的法律和制度,生态公共产品的交换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因此,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在区域间交换的地位更加不利,不可能依靠四川民族地区自身的积累和在市场的产品交换来解决上述问题。所以,国家必须有特殊的政策支持,才能使四川民族地区完成经济转型,满足国家区域分工的要求,并保证市场交换的公平。
(二)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系统重建
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系统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主,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融生态系统等。
唐代以来对四川民族地区的掠夺式开发,毁坏了大量原始森林,破坏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绿色屏障,造成了地质地貌改变、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面积迅速扩大的严重后果。据《阿坝州志》记载,州内泥石流、滑坡等大型灾害20世纪的50年代只有2次,60年代增加到4次,70年代为5次,80年代则达9次,到90年代后,一年会出现好几次。同时,出现明显的气候异常,森林区气候由阴凉变为高温干燥,积雪减少,雪线上升,风速增大,干旱加重。松潘县的雪线上升了三分之一还多。1966年前,小金、金川、汶川等县一般每隔3年出现一次中等强度的干旱,现在一般是3年2旱,部分地区甚至年年大旱。松潘、黑水、茂县20世纪70年代风速比50年代分别增大了8%、20%和28%。峡谷地带森林上升,使干旱河谷不断扩展,加速了气候的逆向演替。森林过伐,还影响到世界著名风景区九寨沟的生存和藏区野生动物的栖息。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均汇入长江,四川民族地区的森林过伐,直接导致长江水质恶化、水量失衡。1982年到1992年间,流入长江的泥沙从5.2亿吨上升到7亿吨,其中21%来自岷江和大渡河,使人们发出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的惊呼。森林过伐还使江河水量减少,水量严重失衡。岷江1970年到1986年17年间平均水量比1933年到1949年17年间的水量减少了7.2%,而且83%的水量集中在7-9月的汛期,千百年来滋养成都平原的都江堰灌区枯水期水源紧张,汛期泛滥成灾。(注:参见《阿坝州志》上册,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与此同时,高山草原植被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四川民族地区的草场不仅面积大而且连片集中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1949年以后,由于牧业发展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牲畜头数的道路,牲畜总量增长过快,而出栏率和商品率都很低。牲畜增长过快,对草场的利用程度超过了草场的自然更新速度,使草场出现大面积的退化。一方面牧草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沙化情况日益严重。据统计,每年鼠害、虫害发生的面积达5000多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0.56%,80%以上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现象,并且草地沙漠化的面积还在以每年6%的速度不断扩大,许多草场每亩年产草不到50公斤,有的已经成为不毛之地。据1982年阿坝州土地资源普查,沙化面积为5600公顷;到1992年普查时,增加到50,300公顷,10年增加8.9倍。(注:参见《关于加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四川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2000年。)昔日水草丰美的草原已经出现了大面积荒漠化的趋势。
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的恢复,是四川民族地区生态重建的过程,也是四川民族地区建立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仅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每年就有近10亿元的投入,可以使民族地区逐步恢复到青山绿水的本来面目。
(三)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恶果。首先,许多本来可以持续开发的资源迅速枯竭。四川民族地区的森林资源开发就是典型的例子。阿坝州可利用的森林蓄积量在20世纪50年代有2亿多立方米,如果合理采伐,及时更新,完全可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但是,由于长期实行只采不育的开发方针,到1985年,只剩下0.35亿立方米可供开采。森林资源的枯竭,直接影响到林中栖息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作为全球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近几十年,约有5%的生物种类已经灭绝,约10%-20%的种类面临濒危的境地。(注:参见《阿坝州国土资源》,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289页。)其次,灾害性的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并造成基础设施毁损情况不断,引起道路、通讯中断,学校、卫生等社会设施遭到破坏,每年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孜州年平均灾害损失在5亿元以上。1992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甘孜州大渡河流域连降大雨,山洪爆发,冲毁农田5.1万亩,冲毁草地54万亩,损失经济林木25万株;公路桥涵受到严重破坏,国道317、318线,省道211、213、303线等公路全部中断。1996年石渠县遭受特大雪灾侵袭,死亡牲畜28万头。1998年泥石流、洪灾损失耕地1万多亩,冲毁民房1200栋,其中巴塘县被困成为孤岛达3个月。(注:参见《四川省甘孜州“两江一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甘孜州计划委员会编印,1999年,第217页。)
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经济恶果已成为制约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支持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前提,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
四川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一是要重建生态环境,把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到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二是进行经济重组,按照生态经济要求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把过去仅注重资金和物质的投入转变为着重基础建设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把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保证民族地区正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总之,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的总体目标和产业发展时序
四川民族地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其生态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如下:一是按照生态经济要求,建设一批能增强经济实力、有效益的造血型重点项目,改善经济结构;二是突出抓好特色农牧业、生态工程、基础建设、旅游、优势矿产和水能资源开发,充分培养和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三是以教育为重点,加快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具体讲,在21世纪的前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注:参见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2000年2月。)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
四川民族地区在近10年内的生态经济发展区域重点是攀(攀枝花)西(西昌)地区。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生物、水能、光热、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具备较好的开发条件,发展潜力大。重点抓好水电开发,提高特种钢生产水平,搞好钒钛、稀土综合利用,综合开发国土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尽快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从生态经济的产业发展时序来看,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治理。目前,已经启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家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还必须争取尽快实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将会以建立生态经济为目标进行调整。
首先,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龙头,发展林业。四川民族地区的林业,过去是以天然林采伐为重点,以木材加工、运输为辅的行业。1998年国家禁止对天然林采伐后,林业发展的重心调整为植树造林。随着森林的保护和植被的恢复,林业将成为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心的产业,并将是本世纪四川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届时,林业在为国家提供森林、水、空气等公共环境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在分类经营的前提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木材、林产品等可再生资源。
其次,是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中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四川民族地区耕地不多,农业生产的条件也不好,历史上的经济结构就以林业和牧业为主。建国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粮食自给,大量进行陡坡种植,农业的效益一直很低。当前,以生态环境治理为契机,民族地区的农业经济结构可以有一个大的调整。民族地区将形成以良好的森林经济系统为基础的林农经济系统、林牧经济系统、林工经济系统,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草畜经济系统、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系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再次,是以林业涵养的水源发展水电及相关行业,促进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将充分涵养水源,既可以为长江下游提供充足的水源,起到调节气候和水资源供给的作用,还能为当地发展水电业提供良好的条件。水电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将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优质的能源,促进当地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水电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既稳定森林资源的保护,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最后,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四川民族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旅游业。四川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是奇山异水,无论是童话世界九寨沟,还是雄伟壮丽的贡嘎山,都是以山水为核心的旅游资源。随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逐渐发挥作用,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也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四川民族地区的区域生态经济
四川民族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区域生态经济的类型。四川民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部分属横断山脉,海拔从低到高,分别是高山峡谷区、平原区和草原区。区域经济按此可以分为两种大的类型:山地生态经济和草地生态经济。
山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四川民族地区最基本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山地生态经济系统以林农系统为主,即以高山防护林为生态屏障,以半山经济林为经济支柱,以河坝高产稳产田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经济系统,加上林牧系统,即林间空地放牧或种植牧草,发展山地畜牧业。山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稳定和经济效益发挥,是四川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粮食自给、农牧民增收的关键。
草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以草畜关系为主的生态经济系统。草地的畜牧业生态经济以明确草场的使用权为制度保证,以草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力提高为手段,以畜种结构、畜群结构改良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建设为动力,形成绿色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能力。
(三)四川民族地区的产业生态经济
农业生态经济。建立农业生态经济的基础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保护水土资源。按照国家部署和四川省的计划,2010年以前,四川民族地区主要实施四大工程:(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家常年投资6亿多元,年实施人工造林4.25万公顷,封山育林88.35万公顷,森林抚育27.75万公顷。(注:参见《四川省天然资源保护规划》,四川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编制,1998年。)(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将民族地区坡度在25度以上和25度以下但不宜于耕作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3)生态环境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将逐步在民族地区50个县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4)草地治理工程。积极向国家争取在三个州开展草地“沙化、退化”的治理和防治鼠虫害工程。生态环境治理的前三项工程,重点都在对四川民族地区坡耕地的改造,一方面是对陡坡进行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对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及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改造,可以起到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目的。
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搞好基地建设。四川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是攀西地区安宁河流域。这里土地和光热条件匹配,有较好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的关系较为紧密,是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也是四川民族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区域。该地区应重点抓好早特蔬菜、优质水果、甘蔗、烤烟、蚕桑等特色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花卉、芦荟等新兴行业。甘孜、阿坝两州要在适宜地区重点抓好苹果、花椒、干杂、菌类、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品生产。同时,抓住四川实施川药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发挥民族地区中药资源宝库的优势,切实抓好药材开发。围绕农民增收,加快产业化进程,逐步建成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实施增粮工程,搞好少数民族特种粮食生产和特色产品开发,突出抓好青稞、荞麦、玉米、洋芋及特色经济作物的稳产高产生产基地建设。结合生态建设,加大草原建设力度。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施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大草原建设和改良的工作力度,推广围栏草地、改良草地、免耕种草。争取在2005年有一个大的改观,到2010年基本控制草地沙化和退化的趋势。进一步推进“三配套”工程建设,加大工程力度。
工业生态经济。四川民族地区的工业生态经济以丰富而清洁的能源——水电开发为基础,以优势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体,以特色生物产品加工为补充,形成能源、高耗能产品、生物资源加工三个工业层次。建立一个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又能迅速推动民族地区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工业体系。
水能资源的开发是民族地区生态工业体系的基础。一方面,水能资源是四川民族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优势的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的水电资源可以在区域交换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民族地区工业化提供基本积累;另一方面,水能资源的开发可以为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的能源,使优势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其他工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水能资源的开发还是民族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民族地区的林业资源消耗,大部分用于薪炭等低值消耗,发展水电业,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缺电无电问题,实行以电代柴,,是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方式,也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
四川民族地区的水能资源开发,必须将有步骤地开发水能资源和加强电网建设结合起来。一是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走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路子,有步骤地开发利用优势水能资源,建设一批大中型电站,形成电力生产基地;二是加强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合理布局高低压输电网络,扩大电力的输出能力和城乡电力的消费能力;三是解决边远地区缺电县和分散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对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应宜建网送电则建网,宜建电站则建电站;对居住分散的地方,应支持建设微型电站。
水能资源的发展将带动四川民族地区优势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工业的发展。四川省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是铜、铝、铅、锌、磷、硅、锰、稀土、石灰岩等,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区的三个州。按照有关专家规划,四川省的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能力在2010年要达到电解铜2万吨、电解铝20万吨、电解铅5万吨、电解锌8万吨、黄磷10万吨、多晶硅2000吨、单晶硅1500吨、电解锰1.5万吨、稀土合金2万吨。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电冶、电化相结合,尽量提高行业科技水平,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注:参见四川省民族理论学会编著:《四川高耗能工业发展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生物资源的加工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在提高生态农业经济系统的经济效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十分落后,1998年,四川民族地区的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9.36%。(注:参见《四川统计年鉴·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要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和经济效益,必须提高民族地区农产品的质量,培育真正有加工优势的原料基地。
旅游生态经济。旅游业是四川民族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1998年四川民族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约70万人次,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仅阿坝州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30%以上。(注:参见《四川统计年鉴·199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四川统计年鉴·1999年》。)今后,四川民族地区要以九寨沟、黄龙、海螺沟、四姑娘山、西昌邛海、泸沽湖、卫星发射基地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生态旅游的思想。无论是旅游公路的修建、旅游项目的设定、对旅游业发展的监管,都必须以不危害生态环境、不影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为目标。
三、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的措施和政策
四川民族地区建立生态经济体系,首先要完成生态系统重建,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和功能。其次,需要尽快培植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替代产业。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些特殊的措施和政策。
(一)给四川民族地区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定价
根据国家新的区域分工,四川民族地区主要将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清洁的空气、水等生态公共产品。本来,在生态公共产品的市场交换中,应该由产品提供者和受益者直接交换,但是,由于生态公共产品的共享性,这种交换很难进行。因此,国际惯例是由国家对生态公共产品的交换进行调节,即由国家根据四川民族地区提供的生态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支付一定的费用。实际上,正在实施的三大工程就是国家付费的一种方式。但是,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究竟应该付出多少费用,才能不损害民族地区的利益,最终保证生态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可以持续进行呢?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生态公共产品价格体系,按照这一价格体系给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定价。在四川民族地区,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提供水土保持、水资源、空气等生态公共产品的基础,因此,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价格体系应该包括对天然林资源的定价、草地资源的定价、人工生态林的定价。
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公共产品价格体系,需要通过环境指数的计算和设计才能完成。应急方式是,通过测算水旱灾害和空气质量对中下游地区所造成的损失,来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
(二)建立全国及四川省内的生态重建补偿机制
在对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有一个基本的定价原则后,就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生态重建补偿机制。这个机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提供的补偿;二是四川省内成都平原与岷江上游的转移支付;三是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生态重建补偿机制建立的目标,首先是保证生态重建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同时逐步建立一种市场化的环境公共产品交换体制,使四川民族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持续进行。在当前,特别要注意解决三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问题,如粮食问题、薪炭问题、生活用材问题、现金收入问题等。
(三)加强区域规划指导和科技服务
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重建是关系四川及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区域规划指导是形成合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科技服务是经济投入达到工程要求的保证。区域规划和科技服务如不能满足生态重建的需要,生态重建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例如,在退耕还林的试点过程中,出现了经济林树种结构同化,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同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后果和生态恶果。在“十五”计划期间,要争取从科技事业费中解决一部分三大工程实施的科研费用和科技成果推广费用。力争对不同地区三大工程实施的实用性技术进行合理的组合和推广,使生态重建工程可以达到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
(四)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
四川民族地区在国家区域经济分工中,处于为长江中下游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地位,其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提供的生态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四川民族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将根据这一原则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经济结构将是既能够满足国家区域经济分工要求,又能发展地方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
1998年,四川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8.33∶31.26∶30.41,与1995年的40.1∶30.3∶29.6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77,第二产业上升了0.96,第三产业上升了0.81,整个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不大。从工农业总产值的情况看,1998年为51.69∶48.31,与1995年的50∶50对照,农业的主导地位略有加强。(注:参见《四川统计年鉴·1996年》、《四川统计年鉴·1999年》。)
从农业内部的结构看,三个自治州199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构成如下(%):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阿坝州 41.04 7.88 51.04 0.04
甘孜州 29.00 5.64 65.33 0.03
凉山州 56.56 7.89 34.64 0.91
资源来源:阿坝州统计局、甘孜州统计局、凉山州统计局。
由上表可以看到,农牧业在三个自治州农业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阿坝州为87.45%,甘孜州为90.08%,凉山州为71.48%。可见,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主要是满足粮食需求。而在畜牧业中,1998年牲畜的商品率只达到24%,仍然是以满足牧区人口生存需求为主。总之,四川民族地区的农牧业仍然是以温饱为目标的产业。(注:参见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印:《阿坝统计年鉴》(1999年);甘孜藏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印:《甘孜统计年鉴》(199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印:《凉山统计年鉴》(1999年)。)
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会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中用于粮食播种的比例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效益逐步实现,农业内部林业的产值将会有大幅度上升,牧业特别是山地牧业也会有大发展。
工业结构方面,在1998年四川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与重工业之比是29.36∶70.64,与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40.99∶59.01相比,重工业的比重明显高于轻工业;与1995年37.07∶62.93相比,重工业的比重又有增加。(注:参见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印:《阿坝统计年鉴》(1999年);甘孜藏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印:《甘孜统计年鉴》(199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统计局编印:《凉山统计年鉴》(1999年)。)这个工业结构与四川民族地区能源工业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结构是吻合的。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是两种主要的污染。但是,由于民族地区重工业大多数采用水电作为能源,大大降低了空气的污染程度,加上民族地区人口密度低,空气的自净化能力较强,空气污染的状况尚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水体的污染目前是重工业发展的主要污染,一方面是由废水排放、废渣堆放引起的工业污染,另一方面是由生活废水引起的生活污染,需要按照环保法的要求尽快治理。同时,随着生物资源加工工业的兴起,水体污染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坚决贯彻生态效益第一的原则,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坚持工业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制度,保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抓住这件大事,实际上就是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四川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如能以生态环境改善为核心,进行经济结构重组,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态经济,就可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获得大发展。
本文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5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7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