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本文关键词:区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 生态环境 生态经济 耦合分析 协调和控制
【摘要】:以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论述了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层次关联模式及动态反馈关系,分析了系统耦合关系的实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及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机制,以求为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关系的评价与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生态经济 耦合分析 协调和控制
【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社科规划办【2010】9号文) 兰州商学院重点项目(2009年9月)
【分类号】:X171.1
【正文快照】: 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是水资源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存在着不间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1]。该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反馈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国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分析和协调[J];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02期
2 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J];资源科学;1999年04期
3 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徐伟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12期
4 崔和瑞,赵黎明,薛庆林;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冯尚友,刘国全,梅亚东;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及其持续发展[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边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雄,刘俊杰,吴寅,张震斌;矿井水资源化与生态环境安全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S1期
2 王新华,徐中民,龙爱华;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3 薛宗保;周申立;潘安;罗江平;;低山丘陵区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安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4 岳恒,李政;浅谈水资源综合利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刘兆顺;尚金城;许文良;靳克;;吉林省东部资源型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汪清县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汪嘉杨;李祚泳;;禁忌搜索优化的投影寻踪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黄锡生;论水权的定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黄锡生,黄金平;水权交易理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10 梅亚东,洪卫,王新才,纪昌明;长江中游防洪减灾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吕烨;杨培岭;;微咸水利用的研究进展[A];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2005北京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Ⅱ)[C];2005年
2 白福臣;;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在作用机制分析[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吕烨;杨培岭;;微咸水利用的研究进展[A];国际农业论谈——2005北京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宗礼;杨贤远;冯起;;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绿洲生态安全关系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5 郭文献;夏自强;徐建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耿代;米红;刘力丰;;和谐社会下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协整模型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8 高成康;舒延飞;包存宽;;生态城市规模的概念和理论模型探讨[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9 马柏成;李慧;;从系统论的角度浅析资源环境的科学管理体系[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谊;航空油料供应系统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史安娜;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宏观及微观需求预测分析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3 杨志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利需求的理论与实践[D];河海大学;2002年
4 苏青;河流水权和黄河取水权市场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5 葛颜祥;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6 吴景社;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王顺久;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马建琴;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模糊集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王济干;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10 李曦;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飞;额济纳旗宏观经济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2 沙琪;延安城市废水再生回用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钱军强;基于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1年
4 梁爱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5 黄金富;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贾仁甫;我国农业水费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7 肖华;汉中市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8 金小红;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人的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相超;中牟县农业土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王亚娟;太仆寺旗含水层系统辩识与水资源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虹,肖青,周正明,鲍仙华;区域环评中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2期
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3 戴尔阜,蔡运龙,傅泽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周海丽,史培军,徐小黎;深圳城市化过程与水环境质量变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王亭娜;董平;陆玉麒;;南京市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3期
6 战金艳,江南,李仁东,鲁奇;无锡市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7 陈国阶;论生态安全[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8 崔和瑞,赵黎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及实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9 张颖;;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俊艳;城市水安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梅,郭长友;三峡库区奉节县欧营移民生态环境容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4期
2 郭伟,李胜芬;秦皇岛市水资源系统失调原因及优化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1期
3 林鸿民;旅游项目可研的生态环境容量问题[J];中国工程咨询;2002年07期
4 韩晓卓,李自珍,张克斌,李润杰,惠苍,高猛;水资源系统生态风险的分析与评价——以香日德绿洲地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02期
5 李科;;超声波流量计在水系统中的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8年09期
6 马春有;赵黎明;佘震宇;;基于影响图的区域水资源系统分析[J];水处理技术;2009年01期
7 许模,,费美高,王家昌;山东荣成沽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3期
8 侯志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3期
9 陈荷生;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系统开发对植被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年01期
10 陈伟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效能的评价[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耀斌;左其亭;;西北复杂流域水资源系统模型构建及耗水量计算分析[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范明元;李福林;黄继文;高树东;;潍坊市“自然—人工”耦合水资源系统适应性评估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王栋;史运良;王腊春;;试析长江三角洲水资源系统[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王栋;史运良;吴吉春;龚政;潘少明;;试析太湖流域水资源系统与循环经济[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5 李香云;罗格平;章予舒;陈屹松;;塔里木河流域源流区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基于Ⅲ型乘法频率曲线[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裴丽萍;;论水资源国家所有的必要性[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张军;谭乐彦;;基于生态环境用水的山东省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探讨[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于翠松;;山西省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定量评价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程文虎;;基于可持续性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周振民;孙远扩;;黄河下游东平湖水资源权属管理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芙蓉;一条信息引重视 回良玉副总理亲笔批示[N];各界导报;2009年
2 山东省水利职业学院 杜守建 郭传金;水资源优化配置 调度技术与方法简论[N];中国水利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罗雪林;“母亲河”能否安康依旧[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 叶智;让城市走向森林 让森林拥抱城市[N];图们江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昌明;论开发与保护关系[N];中国水利报;2011年
6 张晓松 董峻;未来百年地球继续热[N];中国矿业报;2002年
7 张曼志 史庆军;必须高度重视“四个第一”[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罗慧;透析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问题[N];中国气象报;2004年
9 翟峰;切莫热了旅游毁了生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李宝进;穷与富:发展的空间在哪里?[N];工人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进军;水资源系统模拟理论与实践[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于义彬;水资源系统风险管理与优化决策理论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喻泽斌;漓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于雪峰;工程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赵鸣雁;水资源问题的多准则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伏广涛;模糊环境下水资源系统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牛文娟;基于系统演化算法的水资源多Agent系统建模仿真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吴丽;城市水资源系统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亚伟;水资源系统模糊决策、评价与预测方法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井锋;大连市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玉贵;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张保生;深圳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蔡云华;云南滇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姚水萍;富阳市投入产出模型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D];浙江大学;2006年
6 焦江涛;滦南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刘惠芳;基于水资源系统下的城市建设规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8 黄小锋;水资源系统安全分析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黄海斌;中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黄家伟;基于Agent的复杂水资源系统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2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85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