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当代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综述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经济学 研究进展 生态经济模型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设计需要生态经济学的综合研究思想。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生态经济综合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生态经济学的综合研究 ,关键是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支持。其研究是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有机结合的具体尝试。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讨论入手 ,系统地分析总结了生态经济学与经济学、生态学以及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西方生态经济学早期和当代的研究状况和我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状况及进展 ,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衡量和生态经济模型的建立两方面介绍了目前流行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研究进展 生态经济模型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
【基金】: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项目第四期课题!“西北地区 2 1世纪初期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编号 :区域 IV-990 8)资助
【正文快照】: 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几种观点目前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1] :1经济乐观论 ;2环境悲观论 ;3生态经济论。经济乐观论认为社会首先必须发展经济 ,才有能力负担对环境的投资。环境问题可以在其发生的时候通过开发新的技术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徐中民,程国栋,王根绪;生态环境损失价值计算初步研究——以张掖地区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3 方创琳,余丹林;区域可持续发展SD规划模型的试验优控——以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例[J];生态学报;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恒,杨中喜,席敏;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分布规律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2 陈雁;;滁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控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3 陈明星;查良松;沈非;;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成定平;生态因素对农业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5 孙荣辉;CUBA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4期
6 陈兴鹏,康尔泗;甘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7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8 徐中民,陈东景,程国栋;中国经济系统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9 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10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尚;;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杜群;;生态保护及其利益补偿的法理判断——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法理解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3 庞正轰;;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于永达;郭沛源;;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文英;陆根法;刘丽莉;;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在产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以造纸业循环经济为例[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高兴和;;从庇古税的不足看环境税制的完善[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杜勤;赵保全;;浅议水体富营养化及污水脱氮除磷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8 杨建强;高振会;张爱君;张继民;;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编制的程序及内容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9 周劲松;吴舜泽;余向勇;;跨界水环境冲突及对策分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10 赵爱华;杨凤海;雷国平;刘晓光;;“3S”技术在土地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2 叶属峰;滩涂湿地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空间分布、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缪瑞林;可持续农业资源开发论[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5 杨展里;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技术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6 陈启杰;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营销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8 苗连山;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卫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10 董春游;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建设项目REES~P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嵩峰;南水北调对河北省典型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蔡学彩;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3 陈若缇;水坝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资源价值损失核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王滢;河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郭晓泽;水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关系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周建勤;旅游资源开发损益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7 谢红霞;铜川市城郊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中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秀端;基于LUCC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郊生态效应及粮食安全的时空动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军凯;开封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吴琳娜;枯水资源初探及其承载力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翁文斌,蔡喜明,史慧斌,,王浩;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J];水利学报;1995年02期
2 方创琳;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动态模拟研究[J];生态学报;1996年04期
3 秦耀辰,赵秉栋,张俊军,刘建丽,程玉鸿;河南省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与调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中民;程国栋;;生态经济研究中的整体性视角[J];冰川冻土;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引狮;;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分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玉源;;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分类地位分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陈来;李进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新理念[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4 徐大伟;王子彦;;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析与比较[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来;李进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新理念[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则渊;王贤文;;生态经济研究前沿及其演进的可视化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佳宏;蒋关军;;生态经济学视野中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周纪昌;;制度生态经济学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9 杨春妍;刘雅琴;;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10 诸大建;;探讨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及其政策意义——基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时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王松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生态经济学[N];经济日报;2003年
4 本报资料室提供;生态经济学[N];中国花卉报;2003年
5 李周;生态经济学:一个可以大力开发的“富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李周;生态经济学发展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刘思华;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0年
8 李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汗青;上海社科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什么是灾害经济学[N];中国财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任群罗;基于生态经济观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D];新疆大学;2006年
2 吴述松;自然资源租金、公共环境服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9年
3 徐学荣;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4 杨雪锋;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江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成美;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挑战与取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树财;生态经济的哲学关照[D];重庆大学;2008年
3 李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4 庞笑笑;典型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经济开发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董华英;山西大寨村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海燕;基于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优化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华刚;基于微分代数系统的生态经济模型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
8 赵德芳;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吕芳;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杨智强;市场生态系统及其能值分析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43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943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