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 2 /GDP高比率与金融风险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5 09: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比率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0.31到2007年的1.63,该比率增长如此之快的现象,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及实际部门的强烈关注。学者们对M2/GDP高比率的成因迄今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试图解决的是以下两个问题:第一,M2/GDP比率不断增长上升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如此之高的M2/GDP比率是否蕴含着金融风险?从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历程来看,国内理论界与实际部门对M2/GDP高比率的态度,经历了较大的转变,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前,对中国市场化与货币化表现的基本肯定,转变为当前对这一比率过高所隐含的体制问题与金融风险的担忧。本文通过对M2/GDP高比率与金融风险内在关系的思考,明确地指出这种担忧绝非杞人忧天。由于导致中国M2/GDP高比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也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出发,并需要从这些因素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进一步揭示M2/GDP高比率...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978一200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整理
行的负债结构由过去的依靠财政,转变为主要依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取代政府储蓄,企业储蓄成为支持积累的主要资金来源。图3一3:1978一200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整理
巅巅巅巅圈政府储蓄蓄...........................企业储蓄 蓄耀耀耀瓣瓢黔黔戮戮 戮口居民储蓄蓄鬓鬓鬓黔瞿黔黔瓢瓢 鬓鬓鬓 鬓 鬓 图3一4:1978一1995中国储蓄结构的变化(0rk)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一1996)整理由此我国的宏观调控经历了从计划和财政调控为主,转向以金融货币调控为主;投资模式也由改革前的计划财政主导型的直接投资模式,转变为金融主导型间接投资模式(李德,1999〔盯〕)。财政占GDP的比重下降,使得银行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而银行由于直按投资渠道不畅,使大量的国民储蓄集中于银行,企业缺少正常的资本投入来源,只能靠贷款进行投资和维持生产。但这些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和缺乏约束机制等原因,导致贷款效益低下,银行向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形成了大量不良债权。此外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存在的弊端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到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的转变[J].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张晓晶,张磊,王宏淼. 经济研究. 2007(04)
[2]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J]. 谢平,张怀清. 经济研究. 2007(02)
[3]中国M2/GDP比率问题研究述评[J]. 汪洋. 管理世界. 2007(01)
[4]股市的货币需求是否都需要满足——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辨析[J]. 邱崇明. 福建金融. 2006(07)
[5]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J]. 张杰. 经济研究. 2006(06)
[6]存差、金融控制与铸币税——兼对我国“M2/GDP过高之谜”的再解释[J]. 李斌. 管理世界. 2006(03)
[7]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J]. 施华强. 金融研究. 2005(12)
[8]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J]. 韩平,李斌,崔永. 经济研究. 2005(10)
[9]资产替代与货币政策[J]. 邱崇明,张亦春,牟敦国. 金融研究. 2005(01)
[10]关于M2与GDP比率过高的思考[J]. 吴少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7)
本文编号:3496464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978一200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整理
行的负债结构由过去的依靠财政,转变为主要依靠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取代政府储蓄,企业储蓄成为支持积累的主要资金来源。图3一3:1978一200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整理
巅巅巅巅圈政府储蓄蓄...........................企业储蓄 蓄耀耀耀瓣瓢黔黔戮戮 戮口居民储蓄蓄鬓鬓鬓黔瞿黔黔瓢瓢 鬓鬓鬓 鬓 鬓 图3一4:1978一1995中国储蓄结构的变化(0rk)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一1996)整理由此我国的宏观调控经历了从计划和财政调控为主,转向以金融货币调控为主;投资模式也由改革前的计划财政主导型的直接投资模式,转变为金融主导型间接投资模式(李德,1999〔盯〕)。财政占GDP的比重下降,使得银行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而银行由于直按投资渠道不畅,使大量的国民储蓄集中于银行,企业缺少正常的资本投入来源,只能靠贷款进行投资和维持生产。但这些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和缺乏约束机制等原因,导致贷款效益低下,银行向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形成了大量不良债权。此外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存在的弊端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到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的转变[J].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张晓晶,张磊,王宏淼. 经济研究. 2007(04)
[2]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J]. 谢平,张怀清. 经济研究. 2007(02)
[3]中国M2/GDP比率问题研究述评[J]. 汪洋. 管理世界. 2007(01)
[4]股市的货币需求是否都需要满足——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辨析[J]. 邱崇明. 福建金融. 2006(07)
[5]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J]. 张杰. 经济研究. 2006(06)
[6]存差、金融控制与铸币税——兼对我国“M2/GDP过高之谜”的再解释[J]. 李斌. 管理世界. 2006(03)
[7]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J]. 施华强. 金融研究. 2005(12)
[8]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J]. 韩平,李斌,崔永. 经济研究. 2005(10)
[9]资产替代与货币政策[J]. 邱崇明,张亦春,牟敦国. 金融研究. 2005(01)
[10]关于M2与GDP比率过高的思考[J]. 吴少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7)
本文编号:3496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49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