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0 18:11
流动性过剩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的关注,并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焦点问题。在宏观经济中,流动性被直接用来指代不同统计口径下的货币,因此,人民币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过多,也就是“钱多”。本文在认同这种理解的前提下,认为我国目前的人民币流动性过剩正处于一种相对过剩状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商业银行正日益变成具有自身盈利指标的营利性银行,在此情况下,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作为具有自身盈利指标的公司,一方面又承担了央行赋予的调控信贷、调控流动性的职能。因此其管理维度具有多元化,影响其流动性的因素也凸显多元化。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2004年以后才在我国经济领域中明显展露出来的,该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许多研究。本文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和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角度进行整体考虑,系统考察了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在进行具体的分析中,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的数据具有个体性,不能从整体上反映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的特点,而且由于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时间还很短,因此公开数据还十分有限,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选择了整体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数据(USAGE)作为被解释...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基本释义
1.2.1 流动性的判断和层次划分原则
1.2.2 宏观经济意义上流动性的特殊规定
1.2.3 广义货币在货币流动性总量中的地位
1.3 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及影响
2.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2.1.1 国外资产热钱涌入
2.1.2 商业银行存贷差不断扩大
2.2 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对流动性的解释
2.2.3 货币乘数
2.2.4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货币过剩增加
2.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的负面影响
2.4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的正面影响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3.1 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
3.1.1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3.1.2 剖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原因
3.2 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增加
3.2.1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及趋势
3.2.2 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3.2.3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3.3 储蓄率居高不下,这是流动性过剩的内因
3.3.1 居民储蓄率正在下降
3.3.2 企业在获取高利润
3.3.3 政府储蓄迅速增长
3.4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3.5 分业经营体制下的存差规模因素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选择
4.2 回归分析及其检验
4.2.1 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
4.2.2 拟合优度检验
4.2.3 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
4.2.4 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4.2.5 实证分析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5.1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要“多管齐下”
5.2 治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策略建议
5.3 减税增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5.3.1 降储蓄要“减税增支”
5.3.2 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5.4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对外国资本的流入管理
5.5 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来消化吸收资金
5.5.1 进一步转换银行的经营观念
5.5.2 改变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结构,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
5.5.3 扩大资金运用渠道,利用金融创新解决流动性过剩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再认识[J]. 刘锡良,董青马,王丽娅. 财经科学. 2007(02)
[2]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J]. 陆磊. 金融研究. 2007(01)
[3]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J]. 董积生,戴鉴雄. 财经科学. 2007(01)
[4]流动性过剩与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转型[J]. 田素华. 财经科学. 2007(01)
[5]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效应分析[J]. 董积生,汪莉.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10)
[6]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 董积生. 南方金融. 2006(09)
[7]从汇率制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J]. 李成,姜柳. 金融论坛. 2006(09)
[8]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矛盾突出[J]. 张晓朴. 中国金融. 2006(15)
[9]警惕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J]. 左小蕾. 经济界. 2006(04)
[10]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J]. 孙建潮. 财经科学. 2006(07)
本文编号:3533137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基本释义
1.2.1 流动性的判断和层次划分原则
1.2.2 宏观经济意义上流动性的特殊规定
1.2.3 广义货币在货币流动性总量中的地位
1.3 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及影响
2.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2.1.1 国外资产热钱涌入
2.1.2 商业银行存贷差不断扩大
2.2 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对流动性的解释
2.2.3 货币乘数
2.2.4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货币过剩增加
2.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的负面影响
2.4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的正面影响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3.1 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
3.1.1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3.1.2 剖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原因
3.2 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增加
3.2.1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及趋势
3.2.2 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3.2.3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3.3 储蓄率居高不下,这是流动性过剩的内因
3.3.1 居民储蓄率正在下降
3.3.2 企业在获取高利润
3.3.3 政府储蓄迅速增长
3.4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3.5 分业经营体制下的存差规模因素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选择
4.2 回归分析及其检验
4.2.1 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
4.2.2 拟合优度检验
4.2.3 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
4.2.4 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4.2.5 实证分析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5.1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要“多管齐下”
5.2 治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策略建议
5.3 减税增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5.3.1 降储蓄要“减税增支”
5.3.2 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5.4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对外国资本的流入管理
5.5 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来消化吸收资金
5.5.1 进一步转换银行的经营观念
5.5.2 改变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结构,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
5.5.3 扩大资金运用渠道,利用金融创新解决流动性过剩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再认识[J]. 刘锡良,董青马,王丽娅. 财经科学. 2007(02)
[2]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J]. 陆磊. 金融研究. 2007(01)
[3]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J]. 董积生,戴鉴雄. 财经科学. 2007(01)
[4]流动性过剩与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转型[J]. 田素华. 财经科学. 2007(01)
[5]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经济效应分析[J]. 董积生,汪莉.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10)
[6]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 董积生. 南方金融. 2006(09)
[7]从汇率制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J]. 李成,姜柳. 金融论坛. 2006(09)
[8]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矛盾突出[J]. 张晓朴. 中国金融. 2006(15)
[9]警惕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J]. 左小蕾. 经济界. 2006(04)
[10]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J]. 孙建潮. 财经科学. 2006(07)
本文编号:3533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53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