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20 21:53
“下河”是指淮扬运河以东、黄海以西、运盐河以北、废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域,在明清行政区划上隶属淮扬二府。明嘉靖中叶以后,下河地区经济整体趋于衰败,同时局部地带却保持着持续性商业繁兴,对此经济现象,学界尚乏系统考察。与以往基于环境、灾伤、漕运、盐业等视角的专题研究只是旁涉下河地区不同,本文以下河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地方社会与民生视角,正面考察该地水利、农业、商业、盐业及百姓生活情状等历史面相,清晰呈现地区经济面貌的具像图景与变迁轨迹,藉以提炼影响下河经济演变的诸种要素,追问形塑该地经济格局的根由。最后以下河为个案,试就帝制后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稍作申说。大致结论为:明中叶以来下河水利环境的恶化是国家政策逐步推演实践的结果。明代治黄以保运为先,造成淮河入海通路被侵占,遂使淮扬运道、祖陵与下河地区同罹水患。鉴于祖陵、运道对皇室与国计的特殊意义,下河被迫成为排泄区。清廷虽曾积极救治下河水利,却未能变更下河作为排泄区的角色设定,主要原因在于固守保运通漕政策,而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及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则进一步削弱了下河水利的治理效能。由于水利环境难以根本改善,灾伤频发,使得作为下河主导产业与经济命脉的...
【文章页数】:4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时段与“下河”概念界说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
五 文献系统
第一章 晚明下河地区的经济转衰
一 明中叶以前下河发展的优、劣势——基于环境的考察
二 下河由盛转衰的时间节点及缘由
(一)明中前期的经济恢复
(二)下河地区的衰败:时间节点及原因
三 晚明下河水害的生成机制
小结
第二章 国计与民生:清代下河水利问题的延续与治理
一 明末清初下河水利失治
二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年间
三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乾隆至嘉道年间
四 国策、财力与管理机制:下河水利治理成效的影响因素
余论
第三章 难尽地力:水利“不治”、灾伤与下河农业根底的损毁
一 清代下河灾伤的数理统计及分析
二 灾伤与下河农业生产
(一)耕地面积与使用率
(二)农业生产与投入
三 下河农业收成评估
小结
第四章 交通、商业发展与下河经济
一 发达的内外交通条件
(一)下河内部的水陆交通网络
(二)下河的对外交通线路
二 下河地区的商品生产与流通
(一)商品生产与售卖
(二)下河商品的集散模式
三 基于杂税、市镇看下河地区的商业发展
(一)杂税税额变动
(二)市镇的数理统计及解读
四 下河商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运河贸易本身受到诸多限制
(二)下河商品的低附加值
(三)农业收获量的起伏不定
小结
第五章 蝇头微利:盐业与下河社会
一 灶户与荡地的管控
(一)灶户的佥派与管控
(二)荡地的管控
二 地方的盐利分配(上):二府食盐
(一)明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二)清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三 地方的盐利分配(下):肩挑背负
四 盐商资本的使用与地方社会
(一)资金使用项目与地域空间分布
(二)对商人捐输报效行为的解读
五 私盐贩卖与地方秩序
小结
第六章 下河百姓的赋役负担及生存状态
一 折银、雇募与劳役负担
(一)运河维护
(二)驿站负担
二 晚明以来下河百姓的赋税负担
(一)晚明下河赋税沉重
(二)清代田赋加增与蠲免的常态化
三 下河百姓的谋生途径与生存境遇
四 灾伤下的民生惨状
(一)人口死亡、买卖与流徙
(二)灾荒赈济与百姓生活
小结
第七章 下河士绅改变生存窘态的努力及成效
一 改善水利环境的主张与实践
(一)减轻上游来水的努力
(二)排泄来水:下河水网与海口的开浚
(三)下河水利治理的系统方案举要
二 轻减赋税的努力——以晚明泰州与兴化为例
(一)泰州赋税减免的努力
(二)兴化粮额调整及改折努力
三 下河士绅的作用申说
结论
一 明清下河经济变迁的历史面貌
二 下河经济变迁的要素解析
三 下河个案所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附录
一 明清下河水、旱(蝗)、潮(江、海)灾统计及蠲赈一览表
二 清代下河农业收成统计资料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3933362
【文章页数】:4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时段与“下河”概念界说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
五 文献系统
第一章 晚明下河地区的经济转衰
一 明中叶以前下河发展的优、劣势——基于环境的考察
二 下河由盛转衰的时间节点及缘由
(一)明中前期的经济恢复
(二)下河地区的衰败:时间节点及原因
三 晚明下河水害的生成机制
小结
第二章 国计与民生:清代下河水利问题的延续与治理
一 明末清初下河水利失治
二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年间
三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乾隆至嘉道年间
四 国策、财力与管理机制:下河水利治理成效的影响因素
余论
第三章 难尽地力:水利“不治”、灾伤与下河农业根底的损毁
一 清代下河灾伤的数理统计及分析
二 灾伤与下河农业生产
(一)耕地面积与使用率
(二)农业生产与投入
三 下河农业收成评估
小结
第四章 交通、商业发展与下河经济
一 发达的内外交通条件
(一)下河内部的水陆交通网络
(二)下河的对外交通线路
二 下河地区的商品生产与流通
(一)商品生产与售卖
(二)下河商品的集散模式
三 基于杂税、市镇看下河地区的商业发展
(一)杂税税额变动
(二)市镇的数理统计及解读
四 下河商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运河贸易本身受到诸多限制
(二)下河商品的低附加值
(三)农业收获量的起伏不定
小结
第五章 蝇头微利:盐业与下河社会
一 灶户与荡地的管控
(一)灶户的佥派与管控
(二)荡地的管控
二 地方的盐利分配(上):二府食盐
(一)明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二)清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三 地方的盐利分配(下):肩挑背负
四 盐商资本的使用与地方社会
(一)资金使用项目与地域空间分布
(二)对商人捐输报效行为的解读
五 私盐贩卖与地方秩序
小结
第六章 下河百姓的赋役负担及生存状态
一 折银、雇募与劳役负担
(一)运河维护
(二)驿站负担
二 晚明以来下河百姓的赋税负担
(一)晚明下河赋税沉重
(二)清代田赋加增与蠲免的常态化
三 下河百姓的谋生途径与生存境遇
四 灾伤下的民生惨状
(一)人口死亡、买卖与流徙
(二)灾荒赈济与百姓生活
小结
第七章 下河士绅改变生存窘态的努力及成效
一 改善水利环境的主张与实践
(一)减轻上游来水的努力
(二)排泄来水:下河水网与海口的开浚
(三)下河水利治理的系统方案举要
二 轻减赋税的努力——以晚明泰州与兴化为例
(一)泰州赋税减免的努力
(二)兴化粮额调整及改折努力
三 下河士绅的作用申说
结论
一 明清下河经济变迁的历史面貌
二 下河经济变迁的要素解析
三 下河个案所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附录
一 明清下河水、旱(蝗)、潮(江、海)灾统计及蠲赈一览表
二 清代下河农业收成统计资料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3933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93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