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本文关键词: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文化旅游概念提出以来,文化旅游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旅游形式,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坚持旅游业融合,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2016年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提供契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沿黄旅游带作为我国区域旅游和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内容受到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秦晋峡谷宜川段是黄河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具有独特资源,拥有良好外部环境,但是由于开发不合理等原因使得秦晋峡谷宜川段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并存在着内部管理与服务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弱等众多问题。近年来,秦晋峡谷宜川段壶口景区发展迅速,游客数量激增,作为秦晋峡谷宜川段最有影响力的景区,壶口景区是秦晋峡谷宜川段主要游客来源。本文以研究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研究分析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及秦晋峡谷宜川段壶口景区游客特点,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秦晋峡谷宜川段壶口景区开发评价体系。依据秦晋峡谷宜川段壶口景区开发现状及开发评价得出的结论,分析了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首先依据全域旅游模式构建秦晋峡谷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其次提出强化生态保护观念,保护开发秦晋峡谷宜川段旅游资源;再次,制定景区整体规划,有效合理发展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第三,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确定市场主题,明确市场定位,设计旅游形象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最后建立多元化投资管理体系。
【关键词】:秦晋峡谷 宜川 壶口 文化生态旅游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4;F59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4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14-17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3.3 内容框架15-17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7-23
- 2.1 概念界定17-19
- 2.1.1 峡谷旅游17
- 2.1.2 文化旅游17
- 2.1.3 生态旅游17-18
- 2.1.4 文化生态旅游18
- 2.1.5 全域旅游18-19
- 2.2 理论基础19-23
- 2.2.1 文化生态学理论19-20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20-21
-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1-23
- 3 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23-31
- 3.1 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现状23-24
- 3.1.1 区位交通概况23
- 3.1.2 自然地理概况23
- 3.1.3 旅游资源23-24
- 3.2 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现状24-26
- 3.1.1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24-25
- 3.1.2 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生态破坏严重25
- 3.1.3 市场开发潜力大,但市场营销力度弱25
- 3.1.4 注重单独景点开发,但忽视景区整体规划25-26
- 3.3 秦晋峡谷宜川段游客调查26-31
- 3.3.1 游客基本情况26-28
- 3.3.2 旅游满意度28-31
- 4 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评价分析31-41
- 4.1AHP层次分析法31
- 4.2 层次分析法步骤31-34
- 4.3 指标选择34
-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34-38
- 4.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34-35
- 4.4.2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各指标相对权重35-37
- 4.4.3 计算各层指标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37-38
- 4.5 开发现状综合评价38-41
- 5 国内外峡谷景区发展文化生态的经验及启示41-45
- 5.1 国外峡谷景区开发案例41-42
- 5.1.1 立山黑部峡谷41
- 5.1.2 科罗拉多峡谷41-42
- 5.2 国内山川峡谷景区开发案例42-43
- 5.2.1 怒江大峡谷42
- 5.2.2 暖东峡谷42-43
- 5.3 经验启示43-45
- 5.3.1 注重生态保护43
- 5.3.2 注重文化与自然资源的结合43
- 5.3.3 注重实现市场开发综合性43-44
- 5.3.4 注重服务配套设施建设44
- 5.3.6 注重景区教育功能44-45
- 6 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建议45-53
- 6.1 强化生态保护观念45-46
- 6.1.1 走保护优先,绿色发展道路45
- 6.1.2 宣传黄河文化,发扬黄河精神45-46
- 6.1.3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46
- 6.2 制定景区整体规划46-47
- 6.3 遵循市场导向原则47-50
- 6.3.1 确定市场主题47
- 6.3.2 明确市场定位47-48
- 6.3.3 设计旅游形象48
- 6.3.4 开发旅游产品48-50
- 6.4 建立多元化投资管理体系50-53
- 7 结论与展望53-55
- 7.1 结论53
- 7.2 局限与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Ⅰ 秦晋峡谷宜川段壶口景区现状调查问卷59-61
- 附录Ⅱ 旅游景区开发现状评价指标专家调查表61-65
- 附录Ⅲ 秦晋峡谷宜川段壶口景区开发现状调查问卷65-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67-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卫红;;基于呼伦贝尔市案例的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2 周家才;以保护为主推进特色旅游——浅谈林业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文化;2005年01期
3 段刚;两种理论模式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魏丽英;论生态旅游开发及其逆向思维的运用[J];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秦兆祥;;鄂尔多斯盐碱化湖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马勇;何彪;;陕北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体系与提升策略[J];人文地理;2012年05期
7 刘继生,孔强,陈娟;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刍议[J];人文地理;1997年04期
8 江金兰;李引进;;生态旅游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以磐安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1期
9 齐振鸣;;海南省生态旅游开发基本模式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0年19期
10 周松秀;陈国生;;论衡阳市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夫;;当前制约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五大误区与对策[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万绪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万绪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吕晨;曹荣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高谦;;武汉城市生态旅游开发浅议[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母金荣;;甘肃尕海湖生态旅游开发探析[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王玉普;林越英;;青海省黄河沿岸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郑耀星;林绍华;;论生态城市的生态旅游开发[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杨忠实;文传浩;;珠江上游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个案分析[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袁书琪;;福建省生态旅游开发若干问题的启示[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文;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新品精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记者 段彬 通讯员 金江;柞水生态旅游开发建强县[N];陕西日报;2002年
3 张晨;专家呼吁:生态旅游开发须“留白”[N];新华日报;2006年
4 孔祥阜 张向东 丰凯;吴村镇加快山区生态旅游开发步伐[N];济宁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张俊辉;白石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落户汉川马口[N];孝感日报;2009年
6 刘秀青;东武匠村依托生态旅游开发拓宽百姓致富路[N];太行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铁一;羊山镇生态旅游开发风生水起[N];朝阳日报;2014年
8 通讯员 王峰 方水生 南幼旺;浠水盘活山水资源加快生态旅游开发[N];黄冈日报;2009年
9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周玲强;生态旅游开发应坚持八项原则[N];中国旅游报;2003年
10 杨亲福 奉友学;奉家镇掀起生态旅游开发热[N];湖南科技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彩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刘馨蔓;虎形山花瑶民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3 胡梦丹;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4 陈美笛;缅甸茵莱湖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认知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5 陆明;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认知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6 李慧欣;可持续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7 张玲;玉溪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晓华;岷山地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穆宪菊;中国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镇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1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02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