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科技创新思想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08:18

  本文关键词:科技创新思想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思想 演进 文化产业 作用机制 灰色关联度


【摘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文化工业”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历史经验与改革实践证明文化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文化经济化演变过程,既是整个市场专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技术进步推进的必然结果。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给双方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对于科技创新而言,文化产业意味着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的可能性,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科技创新意味着文化产业新载体、新业态、新转向的可能性。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强调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抓住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机遇,推动科技与文化、经济的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持续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思想对未来几年文化产业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价值导引和积极作用。可见,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选择。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在基本理清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尤其是我国历届领导人对科技创新的观点和态度,以及西方经济学科技创新思想发展脉络的全面理解,了解科技创新的重点层面和领域,尝试从不同层面分析科技创新思想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把握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性。与此同时,本文尝试了解科技创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程度和效用水平,鉴于文化产业数据可得性较弱,尝试构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灰色关联模型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展示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差异,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着力点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思想 演进 文化产业 作用机制 灰色关联度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4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4
  • 第1章 绪论14-40
  • 1.1 选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14-20
  • 1.1.1 选题的背景14-17
  •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17-20
  • 1.2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界定20-25
  • 1.2.1 科技创新的概念界定20-23
  • 1.2.2 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界定23
  • 1.2.3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内在联系23-25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25-34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25-30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30-34
  • 1.3.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34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4-40
  • 1.4.1 研究思路34-35
  • 1.4.2 研究方法35-37
  • 1.4.3 技术路径37
  • 1.4.4 创新之处及有待解决的问题37-40
  • 第2章 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40-76
  • 2.1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40-63
  • 2.1.1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产生的背景40-43
  • 2.1.2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43-46
  • 2.1.3 列宁斯大林的科技创新思想46-48
  • 2.1.4 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科技创新思想48-60
  • 2.1.5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60-63
  • 2.2 西方经济学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脉络63-70
  • 2.2.1 熊彼特时代的科技创新思想63-66
  • 2.2.2 后熊彼特时代的科技创新思想66-70
  • 2.3 现代科技创新思想的演进趋势70-73
  • 2.3.1 创新内涵的演进:从强调科学技术到实现科技创新70-71
  • 2.3.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从技术预见到战略选择71-72
  • 2.3.3 面向大数据的科技创新:从新渠道到新业态72-73
  • 2.4 科技创新思想在产业发展中的融合与渗透73-76
  • 2.4.1 科技创新思想与产业发展周期的融合与渗透73-74
  • 2.4.2 科技创新思想与传统产业发展的融合与渗透74-76
  • 第3章 科技创新思想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机理76-94
  • 3.1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内涵76-77
  • 3.2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特点77-79
  • 3.2.1 系统性与协调性并存77
  • 3.2.2 知识性和创意性并存77-78
  • 3.2.3 强外部经济性和高风险性并存78
  • 3.2.4 多样性与开放性并存78-79
  • 3.3 文化产业技术因素的分类79-80
  • 3.4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80-94
  • 3.4.1 推力机制:科技创新助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81-84
  • 3.4.2 动力机制:科技创新催生带动新兴文化业态84-86
  • 3.4.3 组织机制:科技创新优化升级产业组织结构86-88
  • 3.4.4 激励机制:科技创新强化核心资源价值88-91
  • 3.4.5 合作机制:科技创新加强产业深度融合91-94
  • 第4章 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历史考察与发展现状94-116
  • 4.1 世界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关系的演进轨迹94-96
  • 4.1.1 文化产业工业化发展阶段(1926—1947年)94-95
  • 4.1.2 文化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1948—1997年)95
  • 4.1.3 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95-96
  • 4.2 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历史回顾96-107
  • 4.2.1 制造技术数字化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97-99
  • 4.2.2 展示技术多元化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99-103
  • 4.2.3 传播技术网络化拓宽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103-107
  • 4.3 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成就107-110
  • 4.4 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110-116
  • 4.4.1 文化产业复合型创意人才短缺110
  • 4.4.2 文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110-113
  • 4.4.3 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的融合不顺畅113-116
  • 第5章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116-130
  • 5.1 基本思路116-117
  • 5.2 灰色关联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17-121
  • 5.2.1 灰色关联模型的原理117-119
  • 5.2.2 灰色关联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19-121
  • 5.3 数据来源121
  • 5.4 文化产业发展灰色关联模型实证结果分析121-130
  • 5.4.1 科技创新、文化消费和政府扶持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度分析121-125
  • 5.4.2 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指标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度分析125-130
  • 第6章 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30-140
  • 6.1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机遇130-134
  • 6.2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挑战134-138
  • 6.3 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趋势预测138-140
  • 第7章 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140-150
  • 7.1 以文化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140-142
  • 7.1.1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突出文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140
  • 7.1.2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支撑体系140-141
  • 7.1.3 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研方的创新源头作用141-142
  • 7.2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42-143
  • 7.2.1 协调科技创新双重价值取向,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创新142-143
  • 7.2.2 协调文化产业双重价值取向,推进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创新143
  • 7.3 重视协同创新,推动新常态下文化产业转型升级143-146
  • 7.3.1 以协同创新助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天然耦合144
  • 7.3.2 以协同创新助推新常态下文化产业转型升级144-145
  • 7.3.3 以协同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契合供给侧改革趋势145-146
  • 7.4 深入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146-147
  • 7.4.1 以建设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146-147
  • 7.4.2 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合力推进文化产业自主创新147
  • 7.5 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加大金融中介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147-150
  • 7.5.1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投融资体系147-148
  • 7.5.2 优化融资模式,健全完善文化产业科技金融支撑体系148-150
  • 第8章 主要结论150-156
  • 附录1156-158
  • 附录2158-160
  • 附录3160-162
  • 附录4162-164
  • 参考文献164-17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74-176
  • 致谢176-180
  • 索引180-182
  • 个人简历182-186


本文编号:1036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036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6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