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空间布局 西安市
【摘要】:近些年来,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文底蕴,因此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后发优势。截止到2012年,国家文总投资为2320025万元,总投资项目数为12313个,总建设面积为1001.5万平方米,相比十五时期(2001—2005年)的918246万元,1087个,约338万平方米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载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相应迅速发展,数据显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2011年的365个增长到2013年的1107个,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扮演着城市发展方向性的角色。古都作为我国城市体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我国多数古都城市特别是八大古都,例如西安、开封、南京等城市,均经历了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到现代化的经济中心的角色的重大转变,从简单手工业与传统商业经济到现代工业经济,从消费中心向生产中心的历史巨变。空间结构也逐渐由原来的老城区拓展为新城区与老城区并存。而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的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而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研究。在这之中,西安市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起点,在未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研究西安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相关概念、范围和主要特点,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分类划定标准,最后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如产业集群理论、“3T”理论、根植性理论以及创意城市理论的现有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第三部分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区位选择、布局模式进行总结,主要包含国外的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和国内的西安曲江新区;第四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将西安市的56个文化创意产业和重大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市域为基本空间单元,通过GIS软件标记园区空间分布点属性,并通过探讨其时空演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西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为为产业型园区(14%)、混合型园区(54%)、地方特色型园区(14%)、艺术型园区(14%)、休闲娱乐型园区(4%)五种,运用Arc GIS软件对五种类型的园区点属性分别进行空间标记,得出产业型园区除了创意5号以及西北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这两个分布在市中心之外,其他6个全部分布在西安市的外环靠近三环路以及绕城高速沿线,整体分布比较平均,仅在北部有小范围的集聚。混合型园区整体上表现为西疏东密,中南部较为集中,同时沿地铁一号线分布的形势也较为明显。地方特色型园区除了在西部和东部各分布了一个园区外,所有的园区均表现较为集中,分布在碑林区和雁塔区,从道路上看,主要分布在长安南路、北大街以及太白南路。休闲娱乐型园区在数量上仅为两个,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环城南路和曲江路。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型的产业园区分布模式更为集中,集中分布在西安市的中南部。第二,通过对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时空演化的分析得出:在2006年之前,显示的额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处于萌芽期,数量较少,分布显示为散点状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西安市的发展,园区的数量逐年递增,并且园区产业类别不断丰富。截止到2014年为止,园区的集聚形势愈发明显,西安市西部只分布了一个并且临近西户公路,西部整体分布十分稀疏。而在中南部分布了45个园区,占到了园区总数的80.40%。除了在中南部集聚这一总体态势,园区分区集聚的态势也十分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城墙区、高新区、曲江新区以及经开区,形成了产业园区聚集的“四大板块”。这四个板块涵盖了37个西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占到了园区总数66%。最后第五部分通过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对西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提出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空间布局 西安市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10-11
- 1.1.1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日益明显10-11
- 1.1.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2.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当前学术研究的新前沿11
- 1.2.2 我国文化产业及空间载体的快速发展现状亟待研究11-12
- 1.2.3 古都西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有待开发12
- 1.3 研究目的12-13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13-16
- 1.4.1 数据来源13
- 1.4.2 研究方法13-15
- 1.4.3 研究技术路线15-16
-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的理论基础16-28
- 2.1 相关概念辨析16-20
- 2.1.1 文化创意产业16-17
- 2.1.2 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17-19
- 2.1.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19-20
- 2.2 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特点20-23
- 2.2.1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20-22
- 2.2.2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类型22-23
- 2.3 相关理论23-28
- 2.3.1 产业集群理论23-24
- 2.3.2 “3T”理论24
- 2.3.3 根植性理论24-25
- 2.3.4 创意城市理论25-28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28-34
- 3.1 文化产业区位选择研究28
- 3.2 文化产业集聚的机理研究28-29
- 3.3 文化产业园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29-34
- 3.3.1 美国纽约29-30
- 3.3.2 英国伦敦30-32
- 3.3.3 西安市曲江新区32-34
- 4 西安市文化创意园区空间布局总体特征34-60
- 4.1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况34-39
- 4.1.1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条件分析35-39
- 4.1.2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39
- 4.2 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类及分布现状39-44
- 4.2.1 产业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西安市的空间布局40
- 4.2.2 混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西安市的空间布局40-41
- 4.2.3 地方特色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西安市的空间布局41-42
- 4.2.4 休闲娱乐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西安市的空间布局42-43
- 4.2.5 艺术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西安市的空间布局43-44
- 4.3 西安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时空演化44-53
- 4.4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现状特征53-54
- 4.4.1 中南部密集分布53-54
- 4.4.2 “四大板块”集聚分布明显54
- 4.5 西安文化创意园区发展对策探讨54-57
- 4.6 研究结果的实践性探讨——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57-60
- 4.6.1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的优势57
- 4.6.2 存在的不足57-60
- 5 结论及展望60-62
- 5.1 主要结论60-61
- 5.1.1 西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明显60
- 5.1.2 西安市园区整体在其中南部集聚、“四大板块”集聚分布明显60-61
- 5.1.3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程度有待提高和深化61
- 5.2 研究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66
- 附录A 西安市本科高校基本信息表66-68
- 附录B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本信息表68-72
- 附录C 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按时间排序表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钦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思考[J];协商论坛;2005年07期
2 谷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 深化知识经济竞争力[J];出版参考;2005年34期
3 薛莹;出版与文化创意产业[J];出版参考;2005年Z1期
4 薛莹;创作与出版——文化创意产业的无限上纲[J];出版参考;2005年09期
5 本刊编辑部;;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3期
6 王缉慈;齐勇锋;张晓明;惠鸣;闫玉刚;;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续)[J];前线;2006年04期
7 沈望舒;;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与发展要务[J];北京观察;2006年03期
8 郑洞天;许立仁;温骧;景向辉;;政协委员荐策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观察;2006年03期
9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 北京发展的新引擎[J];数据;2006年05期
10 朱相远;;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分类[J];数据;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燕;袁新敏;;在城市有机疏散中发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王玲;;谈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3 隋岩;;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背景及中国影视的发展趋向[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李继东;;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四大要素及其关系初探(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张振鹏;王玲;;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郭金鸿;;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7 吴净;;关于山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于淑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打造城市发展新增长点——以青岛市为例[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任根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注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陈冬同志的讲话[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钦臣;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思考[N];河南日报;2005年
2 记者 徐飞鹏;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条件有基础有规模有特点有前途[N];北京日报;2006年
3 汲传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N];北京日报;2006年
4 徐飞鹏;研究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等工作[N];北京日报;2006年
5 徐飞鹏;本市认定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N];北京日报;2006年
6 ;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发布[N];北京日报;2007年
7 记者 罗青邋通讯员 袁裕中;30名文化创意产业精英“露脸”[N];北京社会报;2007年
8 刘亚力;联合国筹建文化创意产业专门机构[N];北京商报;2006年
9 任思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警惕贴牌生产[N];北京商报;2006年
10 朱裴;北京明年发布文化创意产业指数[N];北京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刘利成;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韩顺法;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王伟伟;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周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扩散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陈燕;闲置空间再生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8 王柯驭;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9 李冬;文化创意产业及其政策探析[D];东北大学;2007年
10 潘维刚;文化创意产业迎应全球化的创新策略[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琴;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李艳杰;北京CBD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郑少云;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袁帅;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5 石旭东;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的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6 李一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李小燕;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D];重庆大学;2009年
8 江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颖;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96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09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