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资源开发与乡村实践
本文关键词: 特色文化产业 产业集群 乡村文化建设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化产业集群可分为制造业集群与服务业集群,以乡村为实践基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制造业+服务业"和"服务业+制造业"两种模式。这可以延伸其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主要存在创意缺失、产业链较短和投融资不足等问题,解决投融资问题是关键。借鉴准文化产业集群经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还要注意政府引导,建立行业中介和提倡技术创新。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乡村实践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在市场维权意识中的自然结社和产业集群协作平台建构三个方面,促使乡村社会格局与文化建设发生质的变化。
[Abstract]: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can be divided into manufacturing cluster and service cluste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countryside has two modes: "manufacturing servic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ch can extend its industrial chai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creativity, short industrial chain and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in our country. It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nd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quas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dustry clust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establish the industry intermediary and advocat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 rural practice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industry cluster can be throug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associa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 cooperation platform in the consciousness of protecting rights in the market promotes the rural social patter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change qualitativel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7&ZD037) 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专项资助项目
【分类号】:G124
【正文快照】: 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以地理空间为单位的聚集,其围绕某一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在特定区域形成产业汇聚。以文化产业为例,日本学者Yusuf和Nabeshima曾讨论过东亚文化产业围绕人力资源所形成的集群问题[1];斯科特(Allen Scott)则从区位网络与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管宁;;导入产业意识 激活乡村文化——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视角[J];东岳论丛;2009年10期
2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2期
3 林玮;;“准文化产业”如何实现集聚优势——以茶文化产业为个案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真;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张军;王邦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特质与本土化转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饶晶;;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反思[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孙如轩;;新农村建设应注重“礼治”——对一次村民代表会议的观察和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5 宋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依托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6 王宾;赵阳;;我国农业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7 黄琳;李银兵;武正雄;;农民主体性发展动力机制变迁——兼析农民主体性发展的回复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缪艳红;秦秋兰;郭凯峰;;失地农民参与城乡规划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凤台县两个典型村落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9 唐娟莉;朱玉春;王军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10 李武;胡振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合作机制研究——董园村集体行动中权威现象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付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祝天智;;政治机会结构视野中的农民维权行为及其优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廖小东;曹文波;;民族地区突发性群体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颖;;公共服务的概念、分类及供给主体创新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汪波;;社会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7 范王榜;赵国昌;;不规范的市场与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对陕西武功、渭南中小型锅炉企业群的案例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何朝银;;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伦理重构探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宋马林;;生态产业园绿色效应:一个博弈论及其扩展模型的改进[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霞;新疆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郑慧;商会的经济学性质与集体行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青;乡村政治精英与公共服务供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春萌;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调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栾晓平;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胡贝;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园区产业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唐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县级公共财政的困境及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下乡镇政府职能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东;中小企业的融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刘琳;北京市朝阳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帅;朱永杰;陆屹;朱润芝;;我国林产工业的区位分布及产业集聚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林玮;;“茶文化”产业价值实现形式的演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青云;巩玉丽;;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从产业集群的角度[J];消费导刊;2008年03期
2 李高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J];理论学习;2008年04期
3 曹士云;;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4 沈望舒;;关于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的思考[J];北京观察;2009年01期
5 付婧;刘召飞;;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初探[J];商业时代;2009年10期
6 詹成大;;文化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模式[J];浙江经济;2009年09期
7 雷宏振;谢卫军;;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商建辉;韦亚娟;;保定文化产业集群建构模式的选择[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9 黄南珊;刘保昌;;湖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前瞻性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徐玉春;张爱香;;对于发展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赵学琳;陆静;;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战略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海防;王馨婷;;关于山东省文化产业实施集群合作竞争市场战略的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4 朱海霞;马衍进;;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评价的理论思考[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朱海霞;杨博;权东计;王峰;;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吉林记者 常雅维 丁丽娜;吉林:尽快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记者 别鸣;“珍珠液·三国源”文化产业集群呼之欲出[N];湖北日报;2013年
3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王帅力;以政府为主导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N];人民日报;2013年
4 曹汉衍 卢新民 记者 黄良龙;余干崛起品牌型文化产业集群[N];上饶日报;2013年
5 《山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路径》课题组 执笔人 张建武 侯晓斌 吴晓峰 郭婕;关于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N];山西日报;2013年
6 记者 赵波;积极传播中华文明 倾力打造秦文化产业集群[N];陕西日报;2013年
7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吕晓宁;论文化产业集群[N];陕西日报;2003年
8 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执笔人 杨舟贤;发展文化产业集群 培育新型支柱产业[N];吉林日报;2010年
9 李松战;以园区为载体塑造品牌 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N];洛阳日报;2010年
10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祁永梅;着力构建大连文化产业集群[N];大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蔚;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周国梁;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志明;我国文化产业集群运行机理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2 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博;发展重庆市文化产业集群探索[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4 钟关虎;文化产业集群公共管理平台建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6 黄娟;影响文化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因素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张相蓉;蚌埠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8 段虹霞;河北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
9 陈煦;文化产业集群的特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10 申海元;西安文化产业及产业集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8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45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