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本地社会网络、外部空间溢出与城市文化产业增长——基于江苏地级市的空间计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04:21

  本文选题:本地社会网络 切入点:外部溢出 出处:《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地社会网络具有地域根植性和空间经济性特征,本文从城市的人口流动、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和信息流量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本地社会网络对江苏城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增长效应,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市文化产业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文化产业增长受到其他地区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二是苏南城市文化产业总体表现为高-高(H-H)扩散态势,苏北地区城市更多体现为H-L扩散态势和L-L扩散态势,苏中城市显著性要弱,从整体趋势来看,说明苏中苏北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受到苏南的挤出效应明显,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差距在扩大。三是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以及居民交通通讯的支出均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正的空间溢出,人口的净流入产生负的空间溢出,说明人口的净流入对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虹吸效应"。
[Abstract]:The local social network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roots and spatial economy. This paper applies the spatial measurement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urban population flow,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flow.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ffect of local social network on the spatial growth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dependence on the growth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The growth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with simila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 other regions. The cities in northern Jiangsu are more reflected in H-L diffusion and L-L diffusion, and the urban significance in central Jiangsu is weak. From the overall trend, it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Jiangsu cities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extrusion effect of southern Jiangsu. Thir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mobile phones and the expenditure of residents'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ve all produced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negative spatial spillovers from the net inflow of population. It shows that the net inflow of population has sipho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创意产业空间演化动力机制研究(71373119),项目负责人:顾江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有转制传媒企业特殊管理股制度构建的政策路径研究(14BXW013)”,项目负责人:顾江
【分类号】: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继军;孙彩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创客模式与传统创新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02期

2 吴建伟;;社会网络资本与经济发展差距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9期

3 孙智君;李响;;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收敛形态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年08期

4 任英华;沈凯娇;游万海;;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文化产业集聚机制和溢出效应——基于2004—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02期

5 顾江;张苏秋;姜照君;;文化产业进入壁垒与组织效率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6 胡慧源;;相关多样性、行业异质性与文化产业集聚——基于江苏分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邢亚彬;许长新;;文化产业投资对江苏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8 徐文燕;;基于文化产业特殊性视角的文化产业政策取向——以江苏文化产业政策文本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08期

9 覃成林;刘迎霞;李超;;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10 黄永兴;徐鹏;;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集聚: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云依;;关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如何解决投入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7年16期

2 沈艳;陈广;顾江;;本地社会网络、外部空间溢出与城市文化产业增长——基于江苏地级市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8期

3 陈武;李燕萍;;驱动创新发展的动力模式演变[J];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14期

4 李晓云;刘念;曾琳琳;黄玛兰;;低地平原-水稻耕作系统水稻单产时空变化及收敛性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年04期

5 覃成林;张伟丽;贾善铭;熊雪如;;基于区域接力增长模型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分析[J];经济经纬;2017年04期

6 芮明杰;马昊;韩自然;;产业过度集聚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河北省钢铁产业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07期

7 马孝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生驱动因素与多重耦合机制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05期

8 郭淑芬;郭金花;;中国文化产业的行业效率比较及省域差异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05期

9 胡慧源;;惯例扩散、集聚经济与创意企业区位选择[J];东岳论丛;2017年05期

10 兰芳;邓黎桥;董亮;;金融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Durbin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智君;李响;;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年04期

2 谢莹;童昕;蔡一帆;;制造业创新与转型:深圳创客空间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02期

3 吕健;;政绩竞赛、经济转型与地方政府债务增长[J];中国软科学;2014年08期

4 龙小宁;朱艳丽;蔡伟贤;李少民;;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县级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5 李蓉;强林飞;蔡敬梅;;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03期

6 何勇军;傅利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文化产业集聚仿真模型[J];求索;2013年10期

7 顾江;吴建军;胡慧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经济地理;2013年07期

8 张庭伟;;当代美国城市化的动力及经验教训[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4期

9 姜明辉;贾晓辉;;基于C-D生产函数的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年06期

10 胡慧源;高莉莉;;反思文化产业集聚区:异质性及其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永慧;参加大众体育与个人社会网络的关系分析——和其他休闲活动类型相比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袁岳;;就业不是比爹[J];视野;2009年21期

3 何深静,于涛方,方澜;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J];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4 李鹏飞;柴彦威;;迁居对单位老年人日常生活社会网络的影响[J];人文地理;2013年03期

5 周红;;《语言与社会网络》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2年04期

6 陈凤秀;;徽商江春社会网络的构建及其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杨友仁;;流动与疏离:深圳富士康工人的都市状态[J];人文地理;2013年06期

8 杨永忠;林明华;;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成都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9 李跃;;中国近代私营企业社会网络的构建[J];江汉论坛;2006年06期

10 付筱茵;董潇伊;;宝莱坞产业集群中的社会网络[J];当代电影;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永昌;;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网络构筑的空间过程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2 程平;;基于社会网络的“云会计”知识流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宗正;杨永芳;;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网络与农民发展——对宁夏固原市五个村落的调查与思考[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2期 总第16期)[C];2005年

4 陆双梅;;藏民社会网络在手机中的呈现与重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5 周静;;社会网络在营销实践中的研究初探[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尚意;吴莉萍;王策;;都市更新中社区社会网络变迁的结构主义分析——以北京西单南太常社区整体搬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忠卫;王志成;;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分析[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陈典全;黄朝阳;;基于位置的社会网络(LBSN)研究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9 李莉;武邦涛;陈忠;;社会网络作为双刃剑:交易网络的摩擦、中介可能性与结构洞[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10 郭彦丽;;社会网络视角下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研究[A];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2009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昕;面对巨大的社会网络,,你无法独立存在[N];文汇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蔡双喜;家政服务员如何建构社会网络[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Google对搜索人感兴趣[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周丽萍;社会资本在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保险报;2003年

5 席来旺;社会网络提高竞争优势[N];人民日报;2007年

6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从“择偶途径”看改革30年婚恋变迁[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北京大学博士后 山东大学教授 博导 李春霞;家政服务员的社会网络及其城乡差异[N];中国妇女报;2013年

8 贾利强;人物研究须重视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梁捷;节点人际关系[N];经济观察报;2012年

10 ;加强理论研究 推动社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林;大规模社会网络可视化若干问题及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栋;在线社会网络中信息扩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易成岐;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伯雷;社会网络信息传播与影响力最大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王万元;基于多Agent技术的异质社会网络群组形成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周一峰;非可靠社会网络中多Agent系统任务合作的自适应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吴鸿;社会网络中竞争与合作影响最大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李文金;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裴志军;社会网络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在线社会网络中产生信任评价的可信图》翻译实践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于洋;国有企业高管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行为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周新;建筑行业农民工社会网络对收入状况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闫晶星;基于敏感关系的社会网络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5 王美;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6 杜宇;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融资可获性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7 张玉志;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的逻辑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王利娟;都市菜贩的社会网络建构[D];西南大学;2015年

9 李超;多维社会网络上的信息挖掘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王诗懿;GraphLab云计算平台下社会网络的社区识别[D];宁波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96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596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