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中国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7 04:52

  本文选题:文化产业 + 生态环境 ; 参考:《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30期


【摘要】:本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文化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赋值法构建出文化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揭示了中国3 1个地区2008-2012年文化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发展情况,同时从空间数据可视化角度分析了各地区耦合协调的发展情况的空间演变规律。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entropy weight assignment meth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n 31 regions of China from 2008 to 2012 is revealed quantitatively.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view of spatial data visualizati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is analyzed.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编号:14YJC630085)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编号:14YJ38) 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JC1458)
【分类号】:X22;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红丽;薛惠锋;张哲;李献峰;;经济—环境系统影响因子耦合度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刘伟;;四川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优势和政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罗燕;胡平;;会展业与产业集群发展耦合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08期

4 李大垒;仲伟周;;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6期

5 蒋敏;;基于DEA的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以广西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谢方;王礼力;;西部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分析——有关陕西户县纸箱产业集群的个案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蒋舟文;姜志德;;西北地区农业结构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刘芳;翟有龙;;人地关系与时空耦合研究的新进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韩增林;彭飞;;基于生态环境发展的大连全域城市化对策分析[J];决策咨询;2011年01期

10 金万富;汤晓华;;福州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谭敏;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论[D];重庆大学;2011年

8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胡灿伟;“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肖红艳;成渝经济区重庆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艳杰;;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3期

2 林平凡;刘城;;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条件和培育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0期

3 朱瑞博;;推进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0年12期

4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1期

5 吴跃明,,张子珩,郎东锋;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6 关伟;代涛;;辽宁沿海经济带成长中的经济与环境协调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7 耿雅冬;李孟楠;;沈阳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8 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9 韩瑞玲;佟连军;佟伟铭;于建辉;;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演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10 黄先海;;浙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叔鹰;西北大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王晓春,李杰,张相敏;植树造林,改善我区生态环境[J];天中学刊;2000年02期

3 蔡平;陕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初探[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4 尚绪成,薛铁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0年02期

5 ;开创怀柔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J];中国投资;2000年09期

6 综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标[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1期

7 马忠臣 ,李克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J];河南林业;2000年02期

8 赵学富 ,卫发兴 ,刘辉;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林业;2000年03期

9 翁友恒;;福建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途径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0年01期

10 张晓;;切莫变西部大开发为生态环境大破坏[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宏;;陕西省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杨先梁;;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应先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何淑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心群;;对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阎宏;何发理;;西北地区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玉明;;秦皇岛车站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许德芝;;搞好生态环境促进贵州经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黄淑芳;曾从盛;;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文著;曲衍华;崔文科;;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继中 杨富伟 唐宪;西峡县强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金融时报;2005年

2 北京林业大学 王礼先教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与区域配置问题[N];科技日报;2002年

3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正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孙友;政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5 农民日报副总编 李文学;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N];农民日报;2001年

6 张宝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人民日报;2001年

7 刘万富 本报记者 夏光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N];四川日报;2000年

8 ;生态环境不容再破坏[N];陕西科技报;2001年

9 丹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西藏日报;2000年

10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常委 唐天林;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杰;论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畅;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贺宗凯;绵竹沿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肖雁;基于生态认证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龚欣欣;保定城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建宁;我国西部12省市生态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娜;长春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韩艳丽;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剑;科学技术与广西百色生态环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9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989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3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