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
本文选题:孝文化遗产 + 数字化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孝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当代社会伦理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开展孝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以SP3S理论模型作为孝文化遗产数字创意产品开发的路径规划设计新理念,即在孝文化遗产数字创意产品的开发中应遵循孝文化符号S性分析(Symbol)、孝文化数字创意产品P性分析(Product)和产品开发的三种策略3S性分析(Strategy)这样一种流程路线。在规划设计孝文化遗产文化符号体系的基础上,探究设计孝文化遗产数字创意产品体系,再进一步规划设计孝文化遗产数字创意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策略、产品开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ilial piety cultural herit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social ethics.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double wheel drive"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to use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velop and inherit filial piety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ly. The SP3S theory model is used as the new idea of path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reative products of Xiaoxiao cultural heritage. That is to s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reative products of filial piety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follow the flow line of "S" analysis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symbol, "P" analysis of filial piety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and "3s" analysi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the symbol system of filial piety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sign of digital creative product system of filial pie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further plans and designs the key technical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reative product of filial piety cultural heritage.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5BA K 03B02 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 FB1101702 “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资助研究成果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资助研究成果
【分类号】: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桂花;;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城市精神——谈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2 陈金华;秦耀辰;孟华;;国外遗产保护及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06期
3 李春霞;彭兆荣;;国家遗产体系的建构——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年04期
5 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年05期
6 李娟;郝志刚;;区域性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基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的发展及其经验[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红梅;;论遗产的生产与再生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张径伟;郭晴;;当前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年01期
9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10 束义明,李莉;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王华;梁明珠;;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透视[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邢启坤;;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齐欣;靳秒;黄小芳;;“遗产小道”方法及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以大运河遗产小道杭州示范段为例[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8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勇;;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 黄峻;保护遗产 人人有责[N];云南日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应将大运河视为系列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陆建松;什么是应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观[N];文汇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崔成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文博;中意文化遗产中心项目顺利启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记者 李佳鹏;《国家遗产名录》不设终身制[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苏荣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N];学习时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香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兼任教授 徐苹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生态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陈昌笃;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梅宝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N];周口日报;2006年
10 李韵;关注“二十世纪遗产”保护[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敬华;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赖金凤;广东省河源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程明凯;南京青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崔梦梦;海上文化线路“登州海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储小丽;道教文化遗产活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徐雪;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赵蕾;城市化进程中县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8 张馨元;新乡市区文化遗产综合开发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邓姣;长江三峡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10 唐巧;风景区河流廊道遗产体系构建[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02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00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