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化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8-06-26 01:24

  本文选题:文化产业化 + 民族文化资源 ; 参考:《学术交流》2014年08期


【摘要】:当前,全球文化产业日益彰显出强劲增长的态势。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各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因此文化的产业化能在较大范围和较高层次上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挖掘内涵,打造我国"民族风"文化产品,进行中华民族文化的适度产业化开发,对促进我国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族文化产业化模式的整合创新思路:一是区域发展模式,打造旅游文化新增长极;二是创意产业链模式,制作数字化模式内容;三是产业升级模式,推动产业聚集和跨界融合,以整体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还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缺乏、发展规模小、人才瓶颈等问题。相关政策建议是完善管理制度、搭建融资平台、促进信息流动及重视文化人才培育等。
[Abstract]:At present, the global cultural industry is increasingly showing a strong growth trend.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rich and the nat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bright, s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ulture can recombine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a large scope and at a higher level.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y excavating the connotation, creating the cultural products of "national style" of our country, and carrying on the moderat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e.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mode of national culture: firs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to create a new growth pole of tourism culture; seco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model, the production of digital model content; third,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model, Promo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overall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China, such as imperf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lack of funds, small scale of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talents and so on. The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to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build the financing platform,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flow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talent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2011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意与开发模式研究”(11B041) 2012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项目“黑龙江省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201205)
【分类号】: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宇辰;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2 李康化;;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3 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1期

4 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何伟;唐步龙;;基于增长极理论的苏北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3 钱进;;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李艳丰;论艺术生产时代的艺术家[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5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谭善明;;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论意识形态观念比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李林洪;杨兰;;文化,还是结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的两种范式比较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1期

8 申素熙;梁月荣;;中国茶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发展[J];茶叶;2012年02期

9 高进田;;增长极理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10 刘斌;;以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以东莞茶山镇食品产业集群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梁婷;杨义行;;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流变及其影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马大康;;从“文学创造”到“文学生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8 谷潇磊;王玉海;;山区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陈士部;;实践美学的新变:新实践美学与实践存在论美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中国化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董学文;;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发展[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新华;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4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6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9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宁;中国融入中日韩经济圈效应探讨:发展中大国经济一体化理论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丽;沿海经济特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吴嗣勇;战争岁月里的文化生命[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清道;谛悉忧郁的愁思[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保春;论废名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昊;产业集群持续成长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秦霖,邱菀华;论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与价格形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民良;增长极理论与西方的区域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07期

3 蓝海林,蒋峦,谢卫红;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立敏;;厦门商业油画的产业化与地域化之悖[J];艺术探索;2009年02期

2 李波;孙键;;产业化条件下艺术的发展及转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王侃良;;生活的艺术美在创意中拼缀[J];航空港;2009年05期

4 ;保定市南市区青堡奶牛养殖基地简介[J];文史精华;2005年09期

5 崔育斌;艺术的产业化与产业化的艺术——由"大芬模式"引发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5年02期

6 孔祥金;曹洪珍;李贞玉;;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策略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5期

7 王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原则的界定与模式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8 江世亮;不张扬中见魅力──访科技启明星古宏晨教授[J];世界科学;1999年04期

9 薛效盈;筑绿色屏障 富古魏百姓——记山西省芮城县县长员志东[J];中国林业;2003年03期

10 王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刍议——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J];文化学刊;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兵;赵树智;;关于中国高科技产业化模式比较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胡刚安;李海华;;“北繁南养”:南北资源的合理配置[A];首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C];2008年

3 唐如明;;百色土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张振武;张玉玺;吕永利;郭德;张巨会;;藏酷牛二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A];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振武;;东北地区肉奶牛产业化模式推介[A];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温志芬;;建立成熟、双赢的养禽业产业化模式[A];中国禽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召乾;何绍钦;孙继富;;鲁西黄牛产业化模式与分析[A];2010中国牛业进展[C];2010年

8 胡刚安;周中华;卢桂强;;优质肉鸡“北繁南养”产业化模式的经济优势与发展[A];家禽研究最新进展——第十一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振武;张玉玺;郭德;张锋;马世全;;藏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A];2006中国羊业进展——第三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叶凡;程水明;;罗田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A];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邹清丽;薯业“双亚铃”产业化模式受关注[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记者 孙文生;陕西正大畜禽产业化模式推广会举行[N];陕西日报;2009年

3 记者 许长江;三全“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惠及农民40多万户[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4 苏艳利 丁学刚;产业化模式撬动秦都农业发展[N];咸阳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赵垒;以产业化模式推动自驾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陈汉辞;中国动漫业问题何在?[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冯国军 孟凡俊;玉田“4+2”产业化模式助农增收[N];农民日报;2009年

8 ;家装开始出现产业化模式[N];消费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姜木兰 实习生 贺斌;用产业化模式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N];广西日报;2004年

10 刘雁;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及经验[N];中国信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时岩;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化模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2 李东军;基于复杂客户网络的SOC芯片产业化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耿玉德;林业产业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4 黄惠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莉;高等工科院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2 黄殿成;我国棉花杂交种产业化现状与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陈雯;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董金松;怀柔板栗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张志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6 孙云云;创新驱动的自主标准产业化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雷萨琪;基于农村产业化模式的国土整治后镇域土地承载力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8 卢博慧;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罗冬梅;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其发展战略分析——兼论中科院光电所的产业化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夏志强;论高等教育产业化[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68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068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8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