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网络时代“粉丝”受众对偶像文本的解读和传播

发布时间:2016-12-16 08:09

  本文关键词: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大学》 2012年

网络时代“粉丝”受众对偶像文本的解读和传播

王策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受众中的一个活跃群体——“粉丝”受众。“粉丝”是积极受众的榜样,他们比其他类型的受众更加细致地关注一个文本,也是最积极的反馈者,研究“粉丝”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行为在娱乐文化盛行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文中采用了抽样分析、文本内容分析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选取了几位近期在流行文化里有一定影响力,其“粉丝”规模较大,活动相对活跃,组织比较完善的娱乐明星的“粉丝”群,研究他们在网络上的交流行为,总结网络时代“粉丝”社群的特点。在文本解读时以一部近期引起过广泛讨论的电视剧文本的“粉丝”为例,探讨这些媒介迷的媒介使用行为。 文章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概括论述网络时代“粉丝”受众的特性。揭示了造成“粉丝”受众日益活跃的社会因素,总结了“粉丝”受众的媒介使用特点,总体来说,“粉丝”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特点体现在“过度”二字上,他们对网络具有很强的沉溺性和依赖性。“粉丝”通过追星来释放压力,进行情感的转移。 第二、三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二章探讨了“粉丝”受众对偶像文本的解读。不同特质的偶像其“粉丝”群体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粉丝”结合自己的情感需要、人生体验对偶像文本进行解读。“粉丝”还是“生产型受众”,他们会围绕着偶像文本评论和再创作,通过文本分析证明“粉丝”对文本的投入是狂热的、主动的、参与式的,他们会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解读和重构,“粉丝”受众不仅是文化工业制造的文本的被动的接受者,,也是文本的生产者。第三章论述的是“粉丝”受众在网络上对偶像文本的交流和传播。主要探讨了网络“粉丝”社区中的群体传播机制,结合几位“粉丝”活跃度高的娱乐明星的贴吧,来分析“粉丝”们的交流活动,概括“粉丝”网络社群中的交流特点。第三部分还特意论述了“粉丝”在微博上的交流活动,通过对热门明星微博“粉丝”基数、转发评论量、内容关键词的统计研究微博对“粉丝”和偶像之间的交流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第四章是对“粉丝”受众的网络传播交流活动的评价和启示。肯定“粉丝”是积极能动的受众,网络“粉丝”群体正在走向组织化和规范化,同时也指出这种交流活动的缺陷,如容易造成误解引发争吵。此外还论述了网络时代“粉丝”文化的消费性,以及大众媒介应该如何理性看待“粉丝”的偶像传播活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0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瑛;;媒介重度使用者“粉丝”的受众特性解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年02期

3 蔡骐;;微博时代的粉丝传播[J];东南传播;2010年08期

4 李莉;;主动或被动?—网络时代粉丝身份再思考[J];东南传播;2010年10期

5 莫梅锋;饶德江;;关于“粉丝”的媒介研究[J];电影艺术;2007年03期

6 尚香钰;;网络时代的“粉丝”狂欢——对后现代大众文化fans群体的症侯式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蔡骐;;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8 江宁;;网络字幕组的粉丝文化解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凯伦·海尔克森;宫羽;;粉丝领域的价值观:网络上的粉丝互赠文化[J];世界电影;2010年06期

10 李越;;微博粉丝形成机制探析[J];新闻前哨;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李斌;;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田婷婷;;消费主义与我国社会转型下的电视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薛云;;华北根据地婚姻自由障碍因素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6 朱宏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后现代文化境遇与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范若恩;戴剑娥;;反思还是反讽?——后殖民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阿凡达》主题变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曾文莉;;从文本消费到文本生产——浅析《阿凡达》中国粉丝的文本生产类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齐伟;;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赵国祥;;广告视觉语言传播与受众研究[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刘体斌;;三网融合双向进入最优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魏少婧;吴月娥;;试论手机电视的市场营销策略[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5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韩瑞霞;;互联网对拉斯维尔5W模式的冲击[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萱;;媒介文本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主流生活杂志”——以上海、广州、武汉三地杂志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文卫华;王圆;;从美剧的流行看中国观众对外来节目的接收——美剧的中国观众调查[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廖亮;;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建构——基于中国电视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王萌;关系型契约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堃;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3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丰义哲;国内网球专业期刊对上海大师杯赛报道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李慧;空间变迁与环境行为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易小邑;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传播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年10期

2 许天颖;;中国微博能走多远[J];传媒观察;2010年03期

3 唐晓晖;王金凤;;论身体美学的想象艺术[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张斌;;媒体奇观的典型文本——对超级女声的文化批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蒋继华;;论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图像对审美意象的消解[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刘佳;;微博来了[J];互联网周刊;2009年22期

7 袁跃兴;;不能漠视“粉丝文化”崛起[J];人民论坛;2007年04期

8 彭兰;;传播者、受众、渠道:博客传播的深层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鲍海波;;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与消费及其媒体责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陈月华;;论电视传播中的身体意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菲;;粉丝对偶像的赋魅与迷失[J];新闻世界;2010年05期

2 张嫱;;我迷故我在——探讨中国粉丝文化特色[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1期

3 胡瑛;;媒介重度使用者“粉丝”的受众特性解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刘连军;受众也是消费者[J];声屏世界;2002年05期

5 朱金平;受众对媒体逆向传播之探析[J];军事记者;2003年08期

6 汪晓媛;“上帝”总是正确的吗?─—论媒介对受众的引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任东升;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J];军事记者;2001年11期

8 吴玉玲;当前我国媒介受众的能动力考察[J];新闻战线;2002年09期

9 孟彦;媒体如何坚持受众本位[J];军事记者;2004年05期

10 费敏;谈受众与办节目的关系[J];山东视听;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容;;科技期刊互联网发展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马利;;加强党对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方晓红;;经济信息在苏南农村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赵自然;;小议“过度效应”[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叶丹;;在颠覆传统中创新未来——谈媒体内容管理的发展方向[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升民;陈素白;;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童菲;;信息·均衡:“议程设置”与“沉默螺旋”的博弈解读[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占莉芳;武文颖;;虚拟的悖反——关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庚振;郭芳;;“超女现象”的受众心理分析[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伟;陈孝政;;以受众为本,指导科学传播实践[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许蕾 实习生 关倩莹;[N];南方日报;2010年

2 王新荣;[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黄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王量迪;[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关鑫;[N];文学报;2011年

6 杨静;[N];中国建材报;2004年

7 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助理、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丁俊杰教授;[N];经济观察报;2004年

8 朱学东(新生代传媒顾问公司总经理);[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解廷民 张明芳;[N];中华新闻报;2002年

10 ;[N];中华新闻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D];四川大学;2004年

3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兵;文化与商业困境中的电视品牌建构[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李姝;面向信息时代波普建筑信息传播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孙德宏;新闻的审美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林毅;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西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策;网络时代“粉丝”受众对偶像文本的解读和传播[D];辽宁大学;2012年

2 杨文娟;论新闻的“民本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朱鹏虹;电视节目形态的市场效应与调节[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兰天;论新时期典型报道的发展与变革[D];南昌大学;2008年

5 曹徐岚;恩施地区新闻传播事业与地区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朱志宇;从受众心理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王文娟;从IMC视角分析新闻媒介营销[D];广西大学;2007年

8 郑志明;从修辞的角度重新思考法庭辩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志华;消费文化背景下网络广告设计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刘玉芝;我国新闻工作者道德价值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14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9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