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化产业话语分析
[Abstract]:In the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This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the increase of added value of cultural industry, but also the enrichment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ultural industry, which is also established in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changes, cultural industry scholars and public talk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industry discours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most papers focus on finding answers in the path of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is kind of research is easy to turn the role of politics in its development and simplif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to a single linear mode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basic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discourse by describ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as discourse in the past 30 years. Based on Michel Foucault's discourse theory and the basic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of Foucault's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kinds of discourse forms of cultural industry as discourse-political discourse, economic discourse, technical discourse, social discourse and cultural discourse, and analyzes the discours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past 30 years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Describing the evolution of rules, power struggles, ideological struggles, etc., hidden in a series of processes such as the germination, growth,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different stages from 1978 to 1989, from 1989 to 1992, from 1992 to 2002, from 2002 to 2012.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stage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the discours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Interaction trajectory and basic pattern.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伟;繁荣文化市场 发展文化产业——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J];文明与宣传;2002年10期
2 罗雪挥;张炫;;保护文化,但不能垄断市场[J];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46期
3 戴茸;;加拿大文化产业的行业管理[J];北京观察;2001年10期
4 丰坤武;文化市场的争夺与“双业型”文化发展模式[J];唯实;2004年01期
5 张向东;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2年05期
6 黎明;中国文化产业出路何在[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3期
7 惠晓峰,拓宏伟;试论陕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白仲尧;文化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2000年02期
9 姚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资料通讯;2000年11期
10 曾赤梅;彭蓉;;湖北文化,擎起产业大旗——访湖北省文化厅厅长蒋昌忠[J];今日湖北;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建平;杨庆华;张玉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赵允福;;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3 刘晓宁;;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现状、优势及策略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4 陈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5 王冠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服务经济[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2010-2011)[C];2011年
6 温洪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浅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7 关莉丽;;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与艺术教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刘秀华;;我国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路径探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9 王立岩;;文化产业新型融资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探讨[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10 吕在;杨建生;;从精神态文化到物质态产业——兼论艺术之于文化产业的价值[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鹤;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异军突起[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本报驻四川记者 干德明;“一廊一带一圈”:四川文化产业掀开新篇章[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记者 肖维波;歌华与徐州共建文化产业基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陈亮 张云飞 南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在改革中推动南通文化产业持续发展[N];南通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作华;增强文化软实力[N];焦作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瑾;文化之花璀璨绽放[N];衡水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魏晓霞;发展文化产业意义深远[N];中国旅游报;2005年
8 覃振锋(作者单位:广西社科院文史所);发展我区文化产业[N];广西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刘会敏;打造文化开封时不我待[N];开封日报;2005年
10 广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 魏建龙;文化产业:民营资本的又一座“金矿”[N];民营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向泽映;重庆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模式及分区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晓刚;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张秀清;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南开大学;2009年
6 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8 李沛新;文化资本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宋彦麟;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欧培彬;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永红;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正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3 刘丽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素质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周琴;文化产业国际分工背景下的文化同质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张威;意义解读的错位与断裂—山寨文化的“生产—消费”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袁炯;文化创新体系的内涵研究及文化制度创新的制度选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熊小芳;河南省文化产业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漆飞;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9 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10 高月;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81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18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