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国内家族题材电视剧受众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8 04:01
【摘要】:随着电视剧创作和影视市场的逐渐成熟,电视剧的题材逐渐走向了多样化、类型化。电视剧作为最大众化的艺术消费和精神娱乐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众多的电视剧类型中家族题材电视剧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家族题材电视剧以其恢弘大气的叙事艺术和不拘一格的艺术视野吸引了电视剧大批的收视群体,在近些年来频频活跃于电视荧屏。在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要求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商品来被广大的收视群体而消费,那么家族题材电视剧又是具备了怎样的商品属性进而获得了消费者(收视群体)的青睐,消费者(收视群体)在家族题材电视剧中获得了怎样的消费满足,基于此写下了本文。本文主要是对家族题材电视剧的受众作了研究。旨在通过对家族题材电视剧的梳理和分析,从家族题材电视剧创作和观众接受心理的角度,在理清家族剧的发展脉络,在细数其类别题材的基础上对家族剧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叙述了关于家族题材电视剧受众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对家族题材电视剧受众研究的相关背景,在文献总述中简单介绍了对家族题材电视剧进行研究的学者及其作品,在背景介绍中主要谈到了当前影视作品所处的大环境,包括媒介环境、市场化环境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作为类型的家族题材电视剧文本与受众接受,,也就是家族题材电视剧为受众呈现了怎样的面貌,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了家族题材电视剧为受众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文化特征、人物和情节的如何设置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有关家族题材电视剧受众的分析,包括家族题材电视剧受众群体分析、受众接受原因的分析、受众接受反馈的分析。第三章是对于家族题材电视剧受众的审美接受的心理研究分析,包括家族题材电视剧在陌生化、区域性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层面带给受众的审美体验。第四章主要交代了受众对于家族题材电视剧的消费和满足,在观赏家族题材电视剧的过程中,受众是获得了怎样的消费满足与解构意愿。文章的最后是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简单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家族题材电视剧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maturity of TV drama creation and film market, the subject matter of TV play has gradually been diversified and typed. As the most popular way of art consumption and spiritual entertainment, TV play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Family TV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ny TV series types. Family TV dramas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TV viewers with their magnificent narrative art and unreserved artistic vision. In recent years, frequently active in television screens.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rketiz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re consumed by the broad audience as a kind of commodity, so what kind of commodity attribute does the family subject TV play have and then get the favor of the consumers (audience groups)? The consumer (audience group) in the family theme TV series what kind of consumption satisfaction, based on this write this articl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audience of family TV se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drama from the angle of family drama creation and audience acceptance psychology through combing and analyzing family TV ser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drama and audience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its subject matter.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narrates the literature summary about the family subject TV drama audience research and the related background of the family subject TV drama audience research. In the literature summary, it introduces the scholars and their works who study the family TV series. In the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it mainly talks abou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urrent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ncluding the media environment, the market-oriented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xt and audience acceptance of family TV series as a type, that is, what kind of family TV drama presents to the audience.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s and how to set up the plot of the family TV series for the audienc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nalysis of the audience of the family TV serie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audience group,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audience acceptance, the analysis of the audience receiving feedback.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acceptance of the family TV series, including family TV series in strangeness, reg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ideological level to bring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the audience.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the audience's consump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family TV series. In the process of watching family TV series, the audience is what kind of consumption satisfa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will.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and forecasts the prospect of family TV serie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9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集》饮食文化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周莹;;关于纪实剧美学追求的一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胡中生;;清代徽州族谱对女性上谱的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于翠玲;;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王和生;“循常”与“超越”——试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王渊;;论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谈家胜;杨修菊;;安徽贵池南山刘氏宗族的文化贡献考察——兼论宗族社会与文化史的关联[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秀萍;童广俊;;河北家族文化中的和谐因素[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白中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命运[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4 李艳红;;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村妇女作用[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戴烽;;家文化惯习与公共文明参与[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10 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迪;《新晚报》广告设计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赵聪影;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构建及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永奇;广告影像批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85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385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