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1995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中高票房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1 09:26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电影观众学的理论吸收和接受美学的借鉴,结合当代营销研究和消费者研究的学科成果,通过整理、分析199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情况和中国电影观众的消费调查资料,勾勒出中国电影市场上观众消费的发展变化与现状。 论文第一、二两章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做出说明,并对研究对象的宏观背景进行了分析。本文论述的电影观众消费局限于影院消费这一形态,它具有视听消费、休闲消费、社交消费、时尚消费四个特征。1995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影消费所处的社会文化心理、电影政策和电影市场、电影产业等环境都相应发生了变化,并对电影观众的消费产生影响。 论文第三章整理分析了199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票房前十和票房冠军,发现视觉冲击力强的动作类型片是最畅销、最普遍的类型样式,其中包括以动作片元素为主要视听构成之一的类型杂糅的商业大片。 论文第四章整理分析了1995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观众调查资料。我国观众主体为18-35岁的中青年、中等收入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群体和大学生群体,他们观看电影主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并喜欢和恋人、朋友等一同观看。虽然各项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当前电影票价偏高,但调查也发现人们的心理价位随着市场发展而相应调适。 论文第五章论述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在电影和观众之间存在一个循环影响、互相改造的过程,如果把观众的期待视野作为考查这个过程的起点,,那么可以这么描述这个过程:为了更多的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而拥有市场,电影是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和观影心理的。但电影在迎合观众的同时,也对观众有着审美引导、审美改造的作用。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逐渐学习、适应各种视听创造,并从中产生不同的偏好,形成观影经验,观众的经验不断积累并对其再次选择做出了指导,这同时也就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期待视野。 论文第六章论述了观影心理需求层次。笔者认为观众在观影心理的需求满足上存在着一个从较低水平追求到较高水平的需要层次。这四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视听奇观满足需要、故事叙事满足需要、情感体验需要和思考需要。 论文第七章从营销观念谈起,进而分析了高概念电影策略在电影市场中的应用及得失,并讨论了高票房商业电影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943.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未晗;;试论中国贺岁片“武侠时代”的兴起[J];电影文学;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江安平;主旋律电影的市场运营策略[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陶莎;试论21世纪前十年中国电影的传播效果[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丁少钿;中国商业电影品牌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唐荷;国产电影之衍生品产业链设计和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8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658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