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民间文化产业风情旅游区的定位思考
发布时间:2021-08-04 06:36
广州西关大屋是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古、雅、幽、秀、洋"之艺术特色。因城市功能结构变迁,西关大屋历史街区则具有"静、慢、清、悠、闲"市井文化新型生活方式的相对区位优势。通过"传统-当代"的活化手法进行积极开发,打造"广州西关民间文化产业风情体验国际性旅游区",塑造广州世界名城文化景观形象,则是一条"亲民、爱民、惠民、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名城. 2019,(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西关大屋遗存分布示意图(来源:《魅力荔湾》)
32图2西关大屋3-1开间平面变化样式图(来源:陆琦《广东民居》著作)出入、过渡、转换、联接、分隔、停顿等辅助功能的空间,颇具幽曲、爽朗、通透、雅致之美。[3]西关大屋平面狭长,但有许多可供居住者接触自然、观察天象、与天对话的空间部位。如独特的门堂空间结构有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西关大屋盛行的时代,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他类型的建筑形制。南方聚族活动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庙观、书院,甚至衙门等,都能找到西关大屋“三间两廊”、层次递进的规划模式,以及外壁封闭、内向开敞,适宜安全围护的特点。[4]一般单进大屋面积约400m2、面阔10多米。正门入口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脚门、趟龙门、回字门廊,大屋内有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内部装饰多采用木雕花眉、花罩、屏风花格。富含典故的满洲窗和槛窗具有浓郁的岭南美术韵味。[5]同时也透露出生意人依然富有重文崇儒的情怀和教育子女的优良风尚。因西关人与海外有长年通商联系,西洋建筑文化对西关大屋亦产生了深刻影响。有的室内最早陈列出了西洋的座钟、汽(吊)灯、彩色玻璃器皿、天平、皮箱等“舶来品”。有的大门入口造型构图采用了颇多西洋建筑元素:山花、罗马柱式、宝瓶栏杆、拱券花饰或哥特垂直元素,均为精工制作、弥足珍贵。古老的西关大屋首先就领略了海外的“洋”气,并开始了“洋化”。因商业用地日益紧张,后期西关大屋自我演变成竹筒屋、明字屋、眼睛屋、骑楼屋等模式,以适应世界商品时代城市近代化的发展。[6]2.2西关大屋保护价值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之后,由于产权不清、年久失修,加上欠缺
33图3宽窄子巷是积极开发的范式(部分自摄自编)图4西关大屋文化构成蝴蝶图(自绘)化街、南京夫子庙、北京什刹海及南锣鼓巷、昆明东西寺塔街、苏州七里山塘、杭州御街河坊街、西安的大唐西市、温州的五马街、成都的锦里与宽窄子巷(图3),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泰晤士河南岸街区一度的恶性开发,使其成为单调乏味、无历史感、无人性化的环境。西方人通过对上世纪60年代的反思,决定注重人的文化基本需求,保护历史街区人文建筑的完整性并改善城市形象。当人们选好“伦敦新艺术殿堂”的定位,修复某些著名的历史建(构)物,实现功能置换、街景整治,调动居民参与,使街区软、硬件都得到了提升,且为居民增添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并吸引了7000多名学生来此开业。泰晤士河南岸街区从而喜获新生。[9]成都宽窄子巷是有一定规模的清代古街坊,是老成都的“天府少城”格局与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是北方胡同文化在川西活的标本、孤本。2003年采劝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的原则进行建筑改造与功能置换,使之成为“老成都的底片,新成都的客厅”,“成都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名。3.2历史街区的战略使命无论中外,历史街区自身文化基因的活化机制自有其内在的原理[10]。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后工业文化的影响,昔日古朴的历史城镇和街区越来越受人怀念。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合乎人们的生理、心理、伦理需求,历史文化也给旅游业赋予了灵魂、带来了活力。历史街区是文化遗存众多、底蕴丰厚、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目前已成为城市的记忆、元素、符号,亟待杜绝被毁灭的厄运和被破碎化的后果。事实证明:保护开发历史街区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可使之成为“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间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研究——以广东顺德古祠堂保护为例[J]. 杨宏烈,张亦功. 中国名城. 2013(01)
本文编号:3321202
【文章来源】:中国名城. 2019,(03)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西关大屋遗存分布示意图(来源:《魅力荔湾》)
32图2西关大屋3-1开间平面变化样式图(来源:陆琦《广东民居》著作)出入、过渡、转换、联接、分隔、停顿等辅助功能的空间,颇具幽曲、爽朗、通透、雅致之美。[3]西关大屋平面狭长,但有许多可供居住者接触自然、观察天象、与天对话的空间部位。如独特的门堂空间结构有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西关大屋盛行的时代,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他类型的建筑形制。南方聚族活动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庙观、书院,甚至衙门等,都能找到西关大屋“三间两廊”、层次递进的规划模式,以及外壁封闭、内向开敞,适宜安全围护的特点。[4]一般单进大屋面积约400m2、面阔10多米。正门入口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脚门、趟龙门、回字门廊,大屋内有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内部装饰多采用木雕花眉、花罩、屏风花格。富含典故的满洲窗和槛窗具有浓郁的岭南美术韵味。[5]同时也透露出生意人依然富有重文崇儒的情怀和教育子女的优良风尚。因西关人与海外有长年通商联系,西洋建筑文化对西关大屋亦产生了深刻影响。有的室内最早陈列出了西洋的座钟、汽(吊)灯、彩色玻璃器皿、天平、皮箱等“舶来品”。有的大门入口造型构图采用了颇多西洋建筑元素:山花、罗马柱式、宝瓶栏杆、拱券花饰或哥特垂直元素,均为精工制作、弥足珍贵。古老的西关大屋首先就领略了海外的“洋”气,并开始了“洋化”。因商业用地日益紧张,后期西关大屋自我演变成竹筒屋、明字屋、眼睛屋、骑楼屋等模式,以适应世界商品时代城市近代化的发展。[6]2.2西关大屋保护价值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之后,由于产权不清、年久失修,加上欠缺
33图3宽窄子巷是积极开发的范式(部分自摄自编)图4西关大屋文化构成蝴蝶图(自绘)化街、南京夫子庙、北京什刹海及南锣鼓巷、昆明东西寺塔街、苏州七里山塘、杭州御街河坊街、西安的大唐西市、温州的五马街、成都的锦里与宽窄子巷(图3),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泰晤士河南岸街区一度的恶性开发,使其成为单调乏味、无历史感、无人性化的环境。西方人通过对上世纪60年代的反思,决定注重人的文化基本需求,保护历史街区人文建筑的完整性并改善城市形象。当人们选好“伦敦新艺术殿堂”的定位,修复某些著名的历史建(构)物,实现功能置换、街景整治,调动居民参与,使街区软、硬件都得到了提升,且为居民增添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并吸引了7000多名学生来此开业。泰晤士河南岸街区从而喜获新生。[9]成都宽窄子巷是有一定规模的清代古街坊,是老成都的“天府少城”格局与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是北方胡同文化在川西活的标本、孤本。2003年采劝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的原则进行建筑改造与功能置换,使之成为“老成都的底片,新成都的客厅”,“成都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名。3.2历史街区的战略使命无论中外,历史街区自身文化基因的活化机制自有其内在的原理[10]。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后工业文化的影响,昔日古朴的历史城镇和街区越来越受人怀念。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合乎人们的生理、心理、伦理需求,历史文化也给旅游业赋予了灵魂、带来了活力。历史街区是文化遗存众多、底蕴丰厚、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目前已成为城市的记忆、元素、符号,亟待杜绝被毁灭的厄运和被破碎化的后果。事实证明:保护开发历史街区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可使之成为“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间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研究——以广东顺德古祠堂保护为例[J]. 杨宏烈,张亦功. 中国名城. 2013(01)
本文编号:3321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332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