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选择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4 12:29
一家公司的治理好坏,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我国影视第一股“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我国影视公司的治理问题也正式走入人们视野。同时,影视业由于有着高度的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和较高的风险性,如何在融合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视业的行业特殊性,建立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影视业公司治理模式,对刚起步发展的我国影视业公司治理来说,是目前已经上市的影视公司和即将上市的影视公司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我们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发现,针对我国影视业公司治理的文献成空白状态,所以,本次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公司治理理论,尽力回答以下问题:我国的影视业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不同的市场特点将对其治理模式的选择起到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选择才能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前我国上市影视公司采取的治理模式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以及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影视业高风险性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市场特征基础上,利用一个两期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对目前争论激烈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进行了一个比较,动态地反映出在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冲击时,两种治理模式的内部反应机理。同时,结合影视业全球化发展...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际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司治理的概念
2.1.2 公司治理模式的概念
2.1.3 影视公司的定义
2.2 基于行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2.2.1 其他行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2.2.1.1 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2.2.1.2 电力行业公司治理模式文献
2.2.1.3 制造业的公司治理模式文献研究
2.2.2 传媒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2.2.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2.2.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2.3 文献评价与展望
第三章 相关理论
3.1 公司治理理论发展历程
3.1.1 交易成本理论与公司治理
3.1.2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公司治理
3.1.3 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
3.1.4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
3.2 两种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3.2.1 股权主权理论模式
3.2.2 公司共同治理理论模式
3.2.3 两种模式评析
第四章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模式选择——理论模型
4.1 上市影视公司面临的市场特点分析
4.1.1 较高的需求弹性
4.1.2 高风险性
4.1.2.1 外部风险
4.1.2.2 内部风险
4.2 我国影视业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4.2.1 模型假设
4.2.2 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4.2.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结构
4.2.4 两个公司的公司价值比较
4.2.5 全球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公司的竞争
4.2.6 结论
第五章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选择——实证案例
5.1 华谊治理模式的决定基础
5.1.1 融资结构
5.1.2 股权结构
5.1.3 结论
5.2 华谊的内部治理
5.2.1 华谊的法人治理结构
5.2.2 董事会
5.2.3 激励机制
5.2.4 结论
5.3 华谊的外部治理
5.3.1 资本市场
5.3.2 债权人
5.3.3 政府行为
5.3.4 结论
5.4 实证结论
第六章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选择——总结与思考
6.1 股东利益最大化治理模式的借鉴性
6.1.1 确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6.1.2 形成相对控股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6.1.3 明确董事会的中心治理地位
6.1.4 建立管理层的治理激励机制
6.1.5 形成以资本市场为主的外部治理
6.2 影视公司治理模式建立的特殊性
6.2.1 治理模式的动态性
6.2.2 所有制的治理差异性
6.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电影消费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 陈乐一,路宁涛,曾阿梅,李玉双.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0(06)
[2]公司治理与传媒集团双边治理模式的构建[J]. 陈德金. 现代管理科学. 2010(10)
[3]我国民营影视企业发展及其模式选择[J]. 詹成大.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0(04)
[4]影视公司市场风险管窥[J]. 谭涛. 当代电视. 2010(05)
[5]民营影视公司龙头企业的掌门人——王中军与“华谊兄弟”的电影之路[J]. 王群. 当代电影. 2010(02)
[6]十年,“华谊兄弟”走进了资本市场[J]. 王中军,司若. 当代电影. 2010(02)
[7]有效公司治理模式基本特征分析及启示[J]. 陈资灿.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05)
[8]我国民营影视公司发展历程及其影响[J]. 詹成大.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04)
[9]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差异和相容性分析[J]. 纪建悦,刘艳青,吕帅. 会计师. 2008(02)
[10]风险投资作为电影制作筹资渠道的可行性研究[J]. 李艳,马西平.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博士论文
[1]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D]. 王昌林.重庆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电影投融资现象分析[D]. 张达.上海交通大学 2009
[2]电网公司的治理模式研究及设计[D]. 陈东魁.北京交通大学 2007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D]. 张亚静.山东大学 2007
[4]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豫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5]沪深两市传媒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研究[D]. 石群峰.北京工业大学 2006
[6]中国民营影视现象探析[D]. 耿蕊.广西大学 2006
[7]公司治理趋同化与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D]. 孙海刚.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6158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际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司治理的概念
2.1.2 公司治理模式的概念
2.1.3 影视公司的定义
2.2 基于行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2.2.1 其他行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2.2.1.1 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2.2.1.2 电力行业公司治理模式文献
2.2.1.3 制造业的公司治理模式文献研究
2.2.2 传媒业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2.2.2.1 国外的研究状况
2.2.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2.3 文献评价与展望
第三章 相关理论
3.1 公司治理理论发展历程
3.1.1 交易成本理论与公司治理
3.1.2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公司治理
3.1.3 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
3.1.4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
3.2 两种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3.2.1 股权主权理论模式
3.2.2 公司共同治理理论模式
3.2.3 两种模式评析
第四章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模式选择——理论模型
4.1 上市影视公司面临的市场特点分析
4.1.1 较高的需求弹性
4.1.2 高风险性
4.1.2.1 外部风险
4.1.2.2 内部风险
4.2 我国影视业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4.2.1 模型假设
4.2.2 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4.2.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结构
4.2.4 两个公司的公司价值比较
4.2.5 全球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公司的竞争
4.2.6 结论
第五章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选择——实证案例
5.1 华谊治理模式的决定基础
5.1.1 融资结构
5.1.2 股权结构
5.1.3 结论
5.2 华谊的内部治理
5.2.1 华谊的法人治理结构
5.2.2 董事会
5.2.3 激励机制
5.2.4 结论
5.3 华谊的外部治理
5.3.1 资本市场
5.3.2 债权人
5.3.3 政府行为
5.3.4 结论
5.4 实证结论
第六章 我国影视业上市公司治理模式选择——总结与思考
6.1 股东利益最大化治理模式的借鉴性
6.1.1 确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6.1.2 形成相对控股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6.1.3 明确董事会的中心治理地位
6.1.4 建立管理层的治理激励机制
6.1.5 形成以资本市场为主的外部治理
6.2 影视公司治理模式建立的特殊性
6.2.1 治理模式的动态性
6.2.2 所有制的治理差异性
6.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电影消费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 陈乐一,路宁涛,曾阿梅,李玉双.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0(06)
[2]公司治理与传媒集团双边治理模式的构建[J]. 陈德金. 现代管理科学. 2010(10)
[3]我国民营影视企业发展及其模式选择[J]. 詹成大.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0(04)
[4]影视公司市场风险管窥[J]. 谭涛. 当代电视. 2010(05)
[5]民营影视公司龙头企业的掌门人——王中军与“华谊兄弟”的电影之路[J]. 王群. 当代电影. 2010(02)
[6]十年,“华谊兄弟”走进了资本市场[J]. 王中军,司若. 当代电影. 2010(02)
[7]有效公司治理模式基本特征分析及启示[J]. 陈资灿.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05)
[8]我国民营影视公司发展历程及其影响[J]. 詹成大.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04)
[9]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差异和相容性分析[J]. 纪建悦,刘艳青,吕帅. 会计师. 2008(02)
[10]风险投资作为电影制作筹资渠道的可行性研究[J]. 李艳,马西平.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博士论文
[1]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D]. 王昌林.重庆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电影投融资现象分析[D]. 张达.上海交通大学 2009
[2]电网公司的治理模式研究及设计[D]. 陈东魁.北京交通大学 2007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D]. 张亚静.山东大学 2007
[4]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豫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5]沪深两市传媒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研究[D]. 石群峰.北京工业大学 2006
[6]中国民营影视现象探析[D]. 耿蕊.广西大学 2006
[7]公司治理趋同化与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D]. 孙海刚.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6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343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