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族演艺业的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7 13:26
互联网是当代科技植入大众消费最便捷的平台,互联网的应用由此带来了传统产业的提升与更新,民族演艺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呈现出传统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创新表达。互联网民族演艺业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但在展示空间、传播方式和内容形式上都带给了观众全新的视角感受,同时也给这一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在科技发展大背景下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挑战。
【文章来源】:大理大学学报. 2019,4(09)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从传统表达走向互联网表达的民族演艺
(一)传统表达的民族演艺
1. 区域性与在地性
2. 人际传播与非互联网的现代媒介传播
3. 演艺内容单一、固化而成的稳定
(二)互联网表达的民族演艺
1. 网络直播与视频
2. 新媒介的互动化与智能化传播
3. 演艺内容的多元融合
二、“互联网+”民族演艺的不确定性分析
(一)在地性演艺与网络演艺构成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演艺受众审美偏好的不确定性
(三)通俗演艺对民族演艺挤压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
三、“互联网+”民族演艺的发展
(一)“互联网+”旅游的民族演艺发展
(二)细分市场的探索
(三)“互联网+”民族演艺与通俗演艺的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理论基础[J]. 李晓华. 经济纵横. 2016(03)
[2]高甲戏的传承情况探析——基于闽南地区的调查研究[J]. 傅怡婷,李秀义,林惠真,陈端端,詹火炎,李志坚. 戏剧之家. 2015(09)
[3]艺术传播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研究[J]. 陈端端. 艺术百家. 2014(02)
[4]民族文化“活化石”——南涧“跳菜”[J]. 张云. 青年与社会. 2008(04)
本文编号:3612562
【文章来源】:大理大学学报. 2019,4(09)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从传统表达走向互联网表达的民族演艺
(一)传统表达的民族演艺
1. 区域性与在地性
2. 人际传播与非互联网的现代媒介传播
3. 演艺内容单一、固化而成的稳定
(二)互联网表达的民族演艺
1. 网络直播与视频
2. 新媒介的互动化与智能化传播
3. 演艺内容的多元融合
二、“互联网+”民族演艺的不确定性分析
(一)在地性演艺与网络演艺构成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演艺受众审美偏好的不确定性
(三)通俗演艺对民族演艺挤压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
三、“互联网+”民族演艺的发展
(一)“互联网+”旅游的民族演艺发展
(二)细分市场的探索
(三)“互联网+”民族演艺与通俗演艺的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理论基础[J]. 李晓华. 经济纵横. 2016(03)
[2]高甲戏的传承情况探析——基于闽南地区的调查研究[J]. 傅怡婷,李秀义,林惠真,陈端端,詹火炎,李志坚. 戏剧之家. 2015(09)
[3]艺术传播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研究[J]. 陈端端. 艺术百家. 2014(02)
[4]民族文化“活化石”——南涧“跳菜”[J]. 张云. 青年与社会. 2008(04)
本文编号:3612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361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