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成都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报告指出:我党要带领广大群众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构想。“十二五”期间,同样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被称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呈现出良好的融合与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特色旅游业的核心元素,而发展旅游业又是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催生了文化旅游业的产生。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厚重的人文资源,但是成都文化旅游业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成都市亟需转变不利的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文化旅游业服务和管理机制;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建立在对文化市场的调研分析基础之上,提升统筹规划能力,避免因文化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而导致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传统文化旅游价值衰退以及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本文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实现成都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政府应改革文化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更好的贯彻落实省委、成都市政府关于发展成都文化旅游业的政策和意见,杜绝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局面;在企业层面应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建立起大型文化集团或文化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服务人才方面应加大对文化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起培养和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等;在对外宣传方面应塑造成都文化旅游精品,彰显成都文化特色,加快国际化、标准化、一体化文化旅游建设进程,最大限度地拓宽海外文化旅游市场等等。加大对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仅可以长期促进以成都为代表的蜀地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而且对于成都市实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都 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124;F5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4
- 1.1 选题背景与实际意义8-10
- 1.1.1 课题研究背景8-9
- 1.1.2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0-13
- 1.2.1 国内对文化旅游业研究概述10-12
- 1.2.2 国外对文化旅游业的研究现状12-13
- 1.3 文章逻辑结构与创新点13-14
- 2 文化旅游业概念分析和成都文化旅游发展概况14-23
- 2.1 文化旅游业相关概念简述14-17
- 2.1.1 “文化”的定义14
- 2.1.2 “旅游文化”的概念理解14-15
- 2.1.3 “文化旅游”的概念辨析15-17
- 2.2 成都文化旅游资源概况17-23
- 2.2.1 成都历史文化发展概述17-18
- 2.2.2 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分类18-23
- 3 成都文化旅游业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23-29
- 3.1 成都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23-26
- 3.1.1 独具众多文化资源,发展优势明显23-24
- 3.1.2 政府加快文化产业政策调整,正确引导文化资源整合24
- 3.1.3 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旅游业良性融合发展24-26
- 3.2 成都文化旅游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26-29
- 3.2.1 地方政府重视力度不够,文化旅游资源再开发有待提升26-27
- 3.2.2 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相对滞后27-28
- 3.2.3 最大的制约条件——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不足28-29
- 4 关于成都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及对策研究29-35
- 4.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成都文化旅游协调发展29-30
- 4.2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文化建设市场主体30-31
- 4.3 加快成都文化旅游业人才培养31
- 4.4 全面协调与整合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发展31-32
- 4.5 塑造成都文化旅游精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32-35
- 4.5.1 注重文旅化游形象塑造和宣传,彰显成都本色32-33
- 4.5.2 不断拓宽成都文化旅游精品的传播渠道33-35
- 总结35-36
- 注释36-38
- 参考文献38-3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39-40
- 致谢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素英;;邯郸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应实施四大主体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8年15期
2 刘祥平;;论黔东南州发展文化旅游业中的媒介策略[J];黑龙江史志;2008年08期
3 高艳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J];经济视角(上);2012年04期
4 兰苑;陈艳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以山西省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例[J];经济问题;2014年09期
5 唐德彪;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建设问题[J];云梦学刊;2004年02期
6 潘义勇;;保护广东历史文化生态 促进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J];岭南文史;2009年01期
7 孟月明;;辽宁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概述[J];辽宁经济;2009年12期
8 赵玉宏;;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影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J];当代电视;2013年08期
9 穆平潮;穆晨;;陕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与方向[J];新西部(理论版);2011年10期
10 刘晶晶;;细品“山水人文”,浅探“创意文化”——对“印象”系列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思考[J];神州;2013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盘名德;;加快发展永福福寿文化旅游业的意义及对策[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雷鸣雄;;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 走安塞特色的发展之路——安塞县发展黄土风情文化旅游业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3 禹利君;史云峰;刘仲华;谭燕萍;;试论湖南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发[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4 罗用频;;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族旅游精品——黔西南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麻学锋;;民族地区产业建设的战略选择——以湘西州产业建设为例[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葛铸聪;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支招[N];东营日报;2007年
2 ;尖扎县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业[N];黄南报;2007年
3 皇甫美鲜;文化旅游业挑起我区三产“大梁”[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4 本报记者 赵汝碧;做强做大民族文化旅游业[N];云南日报;2006年
5 记者 吴杰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N];潮州日报;2008年
6 潘红;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业[N];大同日报;2008年
7 张红艳;全市文化旅游业的盛宴[N];菏泽日报;2008年
8 周美芬;南非文化旅游业的成功之道[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吴国庆邋特约记者 杨林;让文化旅游业腾飞[N];自贡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李建成;把文化旅游业做成产业经济的“火车头”[N];周口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斯日古楞;科尔沁蒙古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新其勒;伊金霍洛镇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牧民生活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怀平;古都西安历史文化旅游业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4 常娜;内蒙古“呼包鄂”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开发路径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5 白俊来;成都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37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73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