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白鹿洲文化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3:42

  本文关键词: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白鹿洲文化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温州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空间的生产 塘河文化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与创意经济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渐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在城市转型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温州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多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接连出台,温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在近五年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白鹿洲文化村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又有其自身特色的一个。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探究白鹿洲文化村的基本情况与策划运营情况,并运用列斐伏尔及其后继者的空间生产理论,以空间的三重辩证法为理论框架分析白鹿洲文化村空间生产的三个层次。说明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由此为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构运营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研究综述部分,梳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概念、分类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空间生产理论进行概述,阐述运用空间生产理论进行案例研究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白鹿洲文化村的空间生产资源,分为内部空间与扩展空间两个部分,扩展空间弥补了园区内部空间区域局限的不足;第三章探讨白鹿洲文化村的业态策划及运营,认为在此过程中政府与运营商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运营过程中与文化直接相关的文化类业态发展逐现疲态;第四章分析白鹿洲文化村的三元空间生产,即园区空间的实践、空间的再现与再现的空间,与运营商意图呈现的“文化”或“消费”空间有所不同,参访者对于此空间的认知更倾向于“休憩空间”并通过日常生活空间的实践表现出来,这是一种空间的抵抗行为造成的空间异化。最后,本文对于园区如何加强公众性及文化性提出了建议,并分析白鹿洲文化村的发展经验对温州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何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温州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空间的生产 塘河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1 研究背景10-12
  • 1.1 温州产业转型与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发布10-11
  • 1.2 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11
  • 1.3 文创园区研究的空间转向11-12
  • 2 研究内容12
  • 3 研究方法12-14
  • 一 研究综述14-18
  • 1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概念及研究综述14-16
  • 2 空间生产理论概述与研究综述16-18
  • 二 白鹿洲文化村空间生产资源18-26
  • 1 白鹿洲文化村的内部空间18-21
  • 1.1 园区整体结构18-19
  • 1.2 楼栋建筑风格19-20
  • 1.3 历史文化建筑20-21
  • 2 白鹿洲文化村的扩展空间21-25
  • 2.1 作为城市客厅的印象南塘21-23
  • 2.2 由塘河串联起的历史文化空间23-25
  • 3 本章小结25-26
  • 三 白鹿洲文化村的业态策划及运营26-34
  • 1.白鹿洲文化村的业态策划26-29
  • 1.1 白鹿洲文化村SWOT分析26-27
  • 1.2 策划过程中业态设计的变更27
  • 1.3 白鹿洲文化村运营策划案的规划内容27-29
  • 2.白鹿洲文化村的业态运营29-33
  • 2.1 艺术品展览交易逐现颓势29-31
  • 2.2 塘河游船暂停运创意集市搁浅31-32
  • 2.3 历史文化建筑谷宅的功能转变32-33
  • 2.4“文化+金融”业态勃兴33
  • 3.本章小结33-34
  • 四 白鹿洲文化村的三元空间生产34-42
  • 1 白鹿洲文化村的空间实践34-36
  • 1.1 抽象空间的实践34-36
  • 1.2 日常生活空间的实践36
  • 2 白鹿洲文化村的空间再现36-38
  • 2.1 建筑及景观的空间再现37
  • 2.2 节庆活动的空间再现37-38
  • 3.白鹿洲文化村再现的空间38-40
  • 3.1 活动者对空间再现的内化与反抗38-39
  • 3.2 建筑再现的空间—休憩空间39-40
  • 4.本章小结40-42
  • 五 结论与展望42-44
  • 1 主要结论42-43
  • 2 研究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50
  • 致谢50-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升;;亲历(上海)“少年文化村”[J];档案春秋;2008年12期

2 毕天云;试论民族文化村建设的几个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周志艺;漫步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J];纸和造纸;2003年01期

4 邓碧泉;建设特色文化村[J];求是;2004年09期

5 杨青;;美丽乡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浙江磐安县保护与开发古文化村工作写真[J];农村工作通讯;2012年09期

6 周灿;谢若龄;李炯华;;中外民族文化村发展价值研究——以马来西亚砂g%越文化村和中国德宏民族文化村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赵鹏;夏冬菁;王桂琴;;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基于湖北步步升文化村的调查[J];当代经济;2013年06期

8 王晓智;科普文化村见闻[J];w芸,

本文编号:763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763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