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结构的科普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螺旋结构的科普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科普文化产业 三螺旋结构 协同创新 创新机制
【摘要】:协同创新是当前产业发展的热点,一般认为从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非线性创新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作为非线性创新模式的代表,通过灵活有效的运行、扩散和激励机制,促进当前三螺旋结构的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科学中心;
【关键词】: 科普文化产业 三螺旋结构 协同创新 创新机制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府主导的科普文化产业建设分析研究”(S2013060013000)
【分类号】:G124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科普文化产业作为兼具多重特色的一种特殊产业,因其创意性和主观性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一个聚焦点。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来看,与创意产业以及科学普及的创作、生产和消费等情况基本趋合。与其他产业一样,也以能否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扩散,从而影响到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张秀萍;黄晓颖;;三螺旋理论:传统“产学研”理论的创新范式[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郑海涛;刘玲;;广东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4 任福君;张义忠;刘萱;;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年03期
5 劳汉生;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6 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军;;动漫产业发展路径探讨——以合肥动漫产业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疏仁华;;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定位与提升路径——以皖江三城市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高文岩;孟宪忠;;论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杨勇;;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园区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5 王晨宇;;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史征;李文兴;;不同层面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差异化轨迹与特征——以浙江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陈柳钦;;波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陈和平;;产业集群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0期
9 孔建华;;北京市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的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10 赖作莲;;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颖颖;张仁开;;科技创新促进上海区县转型发展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群英;;技术转移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张义忠;;国家重大人才政策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适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柳钦;;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明;;廊坊市家具制造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6 常宏;;作为认知模式的草原文化理论及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整合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7 李海东;;关于河南省光山县个体户现场充绒经济的调查与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柳钦;;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心宇;;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容志;胡蓓;;农村产业集群发展及民营企业家创业力提升机制研究——基于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韩明华;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陈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对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洁;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解柠羽;美日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叶征;中国软科学的发展(1978-201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郭青俊;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敏;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慧芳;产业集群背景下科技人才流动动因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晓静;兵团棉花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曹国华;新疆棉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花毅;文化产业聚集中的产业链关联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邵博;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伊力;南昌市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周燕,齐中英;产业竞争力及其来源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08期
3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4 厉以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及其发展[J];江苏高教;1995年01期
5 张秀萍;迟景明;胡晓丽;;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式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05期
6 劳汉生;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7 葛霆;周华东;;国际创新理论的七大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06期
8 孙立明;;第一届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工作会议侧记[J];科技导报;1992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任福君;[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菁;薛伟贤;;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颖 李正法;江苏组建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科技联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2 记者 陈艳敏;海峡两岸共同推动信息产业协同互利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3年
3 陶涛;多元产业协同谋求快速发展[N];宁夏日报;2008年
4 《网络世界》记者 周源;三大方向力推产业协同创新[N];网络世界;2013年
5 本报记者 姚传富;产业协同齐发力[N];人民邮电;2013年
6 本报记者 赵申;京津冀产业协同:打破“一亩三分地”[N];中华建筑报;2014年
7 西安市统筹办经济处 执笔 沈允平 毛一斌 王伟峰;如何依托开发区带动模式实现产业协同[N];西安日报;2012年
8 记者 李云波;加强产业协同 打造桂北经济强县[N];桂林日报;2014年
9 记者 葛静;集聚科技资源要素 聚焦产业协同创新[N];南昌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张莉;城镇化“人本”内涵翘首产业协同[N];中国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罗斌;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李君艳;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3 谭勇;我国核电产业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78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77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