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隐喻性与微文化的主客体互动
本文关键词:网络文化隐喻性与微文化的主客体互动
【摘要】:网络文化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小众化的精英式运作模式逐渐成熟壮大,并飞速发展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大众化的过程中,隐喻的超常规使用让其充满张力,而隐喻图式的新建与消解此生彼涨,在数字化时代喧嚣向前。随着互联网信息传递技术的普及,物质力量的积累和支撑,普通受众开始接触、接受并逐渐变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即网民。隐喻的力量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网络文化世界,以鲜活的形式阐释着客观实体,并将常规范式与超常搭配、现实此岸与构拟彼岸之间建构起生动的网络文化案例。网络传播特点之一是体系的立体多元性,而微文化的主客体互动则是当下网络世界前行的趋向之一。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网络文化 隐喻 文化产业
【分类号】:G124
【正文快照】: 网络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影响国人的社会生活,到21世纪初已演变为强势文化并具有巨大的隐喻性。从宏观来看,互联网本身是一种虚拟网络与实体网络的有趣比照;从微观来看,网络文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相互影响营造出独特的隐喻世界。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或媒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素娟;;网络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发展思考[J];理论导刊;2009年11期
2 王晓升;;按文化生产的逻辑掌握文化领导权[J];人民论坛;2011年32期
3 吕乃基;文化转型及文化主体重构[J];民主与科学;1995年04期
4 孟祥飞;先于·先予及文化的优先性[J];求是学刊;1998年01期
5 ;文化发展要抛弃管制思维[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6 耿元骊;;在交流中保持文化主体意识[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03期
7 周 宁;文化中的人格与自我[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1期
8 杨世秀,邰蓉莉;试论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J];四川党史;2002年05期
9 邓西录;港城巧打文化产业牌[J];经济论坛;2003年11期
10 韦杨波,彭恒礼,马晓静;论民俗文化开发与民俗文化主体的参与[J];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庞井君;;文化的视听时代[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晖;冯晓莹;;大学·文化·传承·发展——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3 漆玲;;略论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解学芳;臧志彭;;网络文化产业公共治理全球化与国家网络文化安全[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5 翟媛媛;欧阳曦;;科技与文化:文化生产力的核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6 萧鉀父;;东西慧梦几时圆?——世纪之交的文化寄语[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7 格西科才·慈智木;;大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A];中国少数民族和谐思想研究[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宝和;应该多一些对文化的思考[N];鞍山日报 ;2011年
2 刘金祥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中介组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安庆师范学院 罗本琦;文化强省建设应注重整体推进[N];安徽日报;2013年
4 ;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华东政法学院 胡克培;浅议社区文化的构成及其功能[N];中国社会报;2001年
6 李德顺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院长);破除四大误区,建设和谐文化[N];南京日报;2007年
7 杨卫泽;深化文化认识 再铸文化辉煌[N];无锡日报;2006年
8 本报评论员;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N];人民日报;2008年
9 中共长汀县委常委 宣传部长 教工委书记 林勇;推进文化创新 提升文化软实力[N];闽西日报;2008年
10 东海县委宣传部 尹冬冬;以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N];连云港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鸣凤;区域创新文化作用分析及评价—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大学;2010年
2 尉馨元;中国传统危机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00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800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