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化产业集聚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文化产业集聚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产业 空间集聚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福建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日益加快,经济与文化正逐步交融,文化竞争力愈发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作为其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对于区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竞争力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的核心,近年来虽然借助一些自身独特的优势取得了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但内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分析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时空格局现状并探究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存在差异的不同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作用规律对优化协调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具备的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的现状;继而通过测算2005--2013年间福建省各地市文化产业区位商,分析了福建省文化产业集聚的时空差异状况;最后基于福建省文化产业集聚时空差异,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究福建省各地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作用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区位优势、需求优势、要素优势、基础条件优势以及外部性优势;目前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但产业附加值仍旧不高,对经济发展贡献偏低,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突出。(2)福建省文化产业高度集中于厦门市和福州市,其中又以厦门市最为突出,而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则相对较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以厦门市和福州市为核心的双中心结构,并且这种格局还在不断放大。(3)文化产业集聚受到多因素共同作用,其中三次产业结构、居民文化需求、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水平以及高等学府的数量是福建省各地市文化产业集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地区,各因素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更为均衡,文化产业集聚对于单个因素的依赖程度较低,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阶段,更不容易因为某几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对文化产业的集聚产生影响,进一步证明了高水平且较为稳定的文化产业集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对于福建省各地市总体情况来说,区域经济基础并未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拉动效应,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关联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联动效应,现阶段对福建省各地市文化产业集聚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因素还是地区居民对于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此外,集聚程度高的地区其文化产业的集聚对于政策制度要素的依赖较小,而对于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来说,政策制度层面因素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不论文化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地区还是集聚程度低的地区,其文化产业集聚受到产业发展的软件条件影响都比硬件条件更大,文化产业集聚对于产业发展的软件条件依赖性更强。
【关键词】:文化产业 空间集聚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福建省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4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 选题背景与意义12-13
- 1.1 选题背景12-13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13
- 1.3 研究的现实意义13
- 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3-16
- 2.1 研究思路13-14
- 2.2 研究内容14-15
- 2.3 技术路线15-16
- 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16-18
- 3.1 研究方法16
- 3.2 数据来源16-18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8-26
- 1 基本概念界定18-20
- 1.1 文化18
- 1.2 文化产业18-19
- 1.3 产业集聚19-20
- 2 相关理论基础20-23
- 2.1 产业区位论20-21
- 2.2 新产业区位论21-22
- 2.3 新经济地理理论22-23
- 2.4 竞争优势理论23
- 3 本章小结23-26
-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26-38
- 1 国内外产业集聚研究现状26-30
- 1.1 国外产业集聚研究综述26-27
- 1.2 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综述27-30
- 2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现状30-34
- 2.1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综述30-33
- 2.2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综述33-34
- 3 基于福建省的文化产业研究34-36
- 3.1 文化产业总体分析34-35
- 3.2 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35
- 3.3 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探究35-36
- 3.4 文化产业个案研究36
- 4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时空格局38-60
- 1 研究区概况38-40
- 2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40-50
- 2.1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40-46
- 2.2 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46-50
- 3 福建省文化产业集聚时空差异测度50-58
- 3.1 测度指标选择50-52
- 3.2 文化产业集聚时空差异分析52-58
- 4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福建省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60-80
- 1 理论依据及指标选取原则60-62
- 1.1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理论依据60-61
- 1.2 指标选取原则61-62
- 2 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62-66
- 2.1 不同层面影响因素分析62-64
- 2.2 文化产业集聚指标体系建立64-66
- 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66-78
- 3.1 灰色关联分析法原理67-68
- 3.2 福建省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68-78
- 4 本章小结78-8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0-86
- 1 研究结论与建议80-83
- 1.1 本文研究结论80-81
- 1.2 研究结论启示81-83
- 2 研究不足及展望83-86
- 附录86-98
- 参考文献98-108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08-110
- 致谢110-112
- 个人简历112-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洁;文化产业行业界定的比较研究[J];理论建设;2005年01期
2 毛崇杰;;从文本/语境到文化/文明(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王亚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趋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王晓升;;文化:意识形态抑或商品?——兼与《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一文商榷[J];哲学动态;2007年11期
5 周勤勤;;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赵勇;;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J];文艺争鸣;2009年11期
7 张铮;熊澄宇;;文化产业发展的五种创新能力[J];改革;2009年06期
8 何海华;;浅谈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西奥多·W·阿多诺;赵勇;;文化工业述要[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孙国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2 刘玉岭;;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作用与影响[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白玮;童健;;发展“内外兼修”的文化产业[A];山东群众文化学会获奖论文集[C];2003年
4 吴靖;曹宗平;;关于文化产品价值论的几点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葛美佳;;用写作文化推动赫章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发展[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娜;;当代艺术(文化)经济的研究视角[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李勤;;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构建目标[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雨春;李晓晴;;发挥科技文化优势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企业管理)[C];2014年
9 洪传国;;对海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10 杨济亮;;发展文化产业 构建和谐社会——以福州为例[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印;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陈胜利;认识“文化工业”的另一种视角[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锦秀;文化工业能否创造现代消费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戴锦华;文化研究的可能[N];文汇报;2003年
5 王凤才;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N];学习时报;2004年
6 王晨;探秘文化产业源流[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卫君翔 吴丽;以工业化的标准抓文化产业[N];运城日报;2007年
8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明泉;提高文化产能 拉动文化消费[N];四川日报;2009年
9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主编 王育济;构筑文化产业而立之年的学术高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刊编辑部;写给文化产业的2009[N];中国文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玲;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文化产业园区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陈清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新洪;在当代地理环境紧约束中文化力及其考量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德金;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8 宋彦麟;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涛;二十世纪文化工业特征及其发展趋向[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朱晨曦;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杨壮;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5 汪静;文化生产力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6 陈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7 刘晓希;西安市老年人文化消费现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8 简云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康明;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吴超;面向文化创意的文化遗产信息体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89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98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