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氮杂有机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几种氮杂有机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多孔材料 氮掺杂 Ullmann反应 Buchwald-Hartwig反应 2-萘酚 烟酸 生姜 吸附
【摘要】:由于较高的比表面积、孔隙率、透过性、吸附性及低密度、质轻等诸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有机多孔材料的制备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其中,含氮基团的多孔材料由于氮的配位作用,使其对酸性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本文围绕氮杂有机多孔材料进行研究,在制备氮杂有机多孔材料并表征的同时,也研究其吸附性能。本文首先采用经典的Ullmann交叉偶联反应,以1,3,5-(4-三溴苯基)苯与4,4'-二氨基联苯为反应原料,Cu I为催化剂,高温氮气保护下得到氮杂有机多孔材料COP1a。对反应时间、温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反应的产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适宜的反应温度为150℃。经过DSC-TGA、SEM及低温N_2吸附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OP1a是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球形颗粒。随后采用Buchwald-Hartwig交叉偶联反应,分别以1,3,5-(4-三溴苯基)苯,4,4'-二氨基联苯,三(4-溴苯基)胺,1,3,5-三(4-氨苯基)苯为反应原料,在钯催化下,合成四种氮杂有机多孔材料,即COP1b,COP2,COP3及COP4。对该反应条件进行选择,包括反应时间、温度、催化剂当量及溶剂,最终确定其反应适宜的条件为:反应时间13 h,反应温度160℃,催化剂当量为0.6 eq,反应溶剂为DMF。经过低温N_2吸附、SEM、TEM、13C CP-MAS-NMR固体核磁共振等一系列表征,表明四种氮杂有机多孔材料为无定型纳米颗粒的聚集体,且在空气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13C CP-MAS-NMR固体核磁共振及傅里叶红外变换图谱均表明通过Buchwald-Hartwig交叉偶联反应成功地将N引入到芳香基中。最后考察四种氮杂有机多孔材料对亚甲基蓝,苯酚,2-萘酚,烟酸以及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四种氮杂有机多孔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顺序为:COP2COP3COP4COP1b;当COP1b与大孔树脂,硅胶,Al2O3相比,在吸附亚甲基蓝12 h后,COP1b的吸附量超过其他三种吸附剂。氮杂有机多孔材料对苯酚、2-萘酚及烟酸的吸附能力与大孔树脂,硅胶,Al2O3相比,其吸附能力强弱顺序均为COP1b大孔树脂硅胶Al2O3。因此,合成的氮杂有机多孔材料在吸附具有弱酸性有机化合物时具有明显的吸附优势。考察氮杂有机多孔材料对生姜中有效成分的吸附。对比四种吸附剂吸附生姜溶液后的HPLC图,实验结果表明氮杂有机多孔材料对保留时间为13.9和27.3 min的组分即弱极性或非极性化合物,更具吸附优势。
【关键词】:有机多孔材料 氮掺杂 Ullmann反应 Buchwald-Hartwig反应 2-萘酚 烟酸 生姜 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21
- 1.1 有机多孔材料概述8-10
- 1.1.1 有机多孔材料的定义8
- 1.1.2 有机多孔材料的特点8-9
- 1.1.3 有机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9
- 1.1.4 有机多孔材料的应用9-10
- 1.2 含氮化合物10-11
- 1.2.1 氮杂有机多孔材料的特点10
- 1.2.2 氮杂有机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10-11
- 1.3 Ullmann及Buchwald-Hartwig反应11-18
- 1.3.1 Ullmann反应11-13
- 1.3.2 Buchwald-Hartwig反应13-18
- 1.4 研究选题及主要内容18-21
- 2 Ullmann反应合成氮杂有机多孔材料21-26
- 2.1 引言21
- 2.2 实验部分21-23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21
- 2.2.2 实验内容21-23
- 2.3 结果与讨论23-25
- 2.3.1 差热-热重分析(DSC-TGA)表征23-24
- 2.3.2 N_2吸附BET表征24
- 2.3.3 扫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3 Buchwald-Hartwig反应合成氮杂有机多孔材料26-44
- 3.1 引言26
- 3.2 实验部分26-31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26-27
- 3.2.2 实验内容27-31
- 3.3 结果与讨论31-42
- 3.3.1 时间的选择31-32
- 3.3.2 温度的选择32-33
- 3.3.3 催化剂当量的选择33-34
- 3.3.4 溶剂的选择34-35
- 3.3.5 结构表征35-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4 氮杂有机多孔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44-58
- 4.1 引言44
- 4.2 实验部分44-56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44
- 4.2.2 实验内容44-56
- 4.3 本章小结56-58
- 5 结论与展望58-60
- 5.1 结论58
- 5.2 展望58-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8
- 附录68
- 作者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仕元,雍志华,李娟,陈兴林;多孔材料的密度测试方法探讨[J];实用测试技术;2002年05期
2 刘培生;;多孔材料孔率的测定方法[J];钛工业进展;2005年06期
3 奚正平;汤慧萍;朱纪磊;张健;;金属多孔材料在能源与环保中的应用[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S2期
4 朱海峰;;多孔材料 数据聚焦分析[J];科学观察;2006年06期
5 温永刚;张晓曦;陈光奇;孙李宁;李慧燕;;多孔材料传冷特性的对比试验[J];低温工程;2008年02期
6 詹海鸿;黄文貌;许征兵;曾建民;甘武奎;陈小安;;浅谈铝工业用多孔材料[J];大众科技;2008年10期
7 本刊记者;;金属多孔材料创新研究及产业化基地——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J];中国材料进展;2009年Z2期
8 王建永;;金属多孔材料研究的新起点——回归本性[J];金属世界;2010年02期
9 于永亮;;浅谈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J];硅谷;2011年02期
10 李玲玲;;金属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科技风;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勃;徐明龙;张治君;;多孔材料多轴加载实验系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熊文英;刘钧泉;;多孔材料开发及其工程应用概况[A];2005'(贵阳)表面工程技术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G.多孔材料[A];2008中国材料研讨会暨庆祝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会议程序和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杨国昱;;基于硼氧簇单元构建的硼酸盐多孔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贺跃辉;王W,
本文编号:1024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02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