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多酚类活性物微纳米载体的制备与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14 10:02

  本文关键词:多酚类活性物微纳米载体的制备与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茶多酚 白藜芦醇 多重乳液 固体脂质微粒 脂质纳米囊


【摘要】:茶多酚和白藜芦醇均是植物多酚类活性物,也都是强的抗氧化剂。茶多酚是来源于茶叶的水溶性活性物,具有抗癌、抗衰老、抗炎症、保护心血管和抑制黑色素生成等功效。但茶多酚不稳定,极易被氧化降解,对光和碱性溶液敏感等理化性质限制了它的应用。白藜芦醇是来源于葡萄、虎杖等植物中的脂溶性活性物,能够抗癌、抗衰老、抗炎症、预防冠心病和美白等。但白藜芦醇难溶于水,稳定性差,容易被氧化,对光敏感,具有异构体等理化性质对它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制备了三种体系:一种是包裹了茶多酚的固体脂质微粒,它改善了茶多酚的稳定性,增强了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一种是同时将茶多酚和白藜芦醇包裹于内水相中的固体脂质微粒,它提高了茶多酚和白藜芦醇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改善了白藜芦醇的水溶性;还有一种是包裹了白藜芦醇的脂质纳米囊,它改善了白藜芦醇的稳定性和水溶性,提高了白藜芦醇的负载量等。本文首先通过改进的两步乳化法制备了茶多酚固体脂质微粒。以乳化能力、乳液稳定指数(ESI)等作为主要评估方法,筛选出最佳的配方,并对最佳配方制得的载体的微观形貌、活性物的包封率和保留率等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显示,制备的茶多酚固体脂质微粒的包封率高。体外释放的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固体脂质微粒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经皮行为的考察结果表明茶多酚固体脂质微粒能够促进茶多酚在皮肤表面的吸收。本文通过筛选潜溶剂,将茶多酚和白藜芦醇通过潜溶剂和水,混合形成均一的溶液,作为内水相,制备出茶多酚/白藜芦醇固体脂质微粒并考察了它的体外释放情况和经皮行为。制备的载体包裹的两种活性物的包封率高。各种试验结果显示,茶多酚/白藜芦醇固体脂质微粒是一种能够促进活性物在皮肤中的滞留率且具有缓释能力的载体。本文还通过热高压均质法,制备了外观透明、粒径均一的白藜芦醇脂质纳米囊。各种试验结果显示,该载体的稳定性高,具有离心稳定性、稀释稳定性等。经皮行为的考察说明该载体对皮肤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够促进皮肤对白藜芦醇的吸收。
【关键词】:茶多酚 白藜芦醇 多重乳液 固体脂质微粒 脂质纳米囊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83.6;TB38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引言12
  • 1.2 多酚类活性物12-18
  • 1.2.1 茶多酚12-14
  • 1.2.2 白藜芦醇14-18
  • 1.2.3 多酚类活性物的复合18
  • 1.3 微纳米载体技术18-22
  • 1.3.1 多重乳液19
  • 1.3.2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19-20
  • 1.3.3 固体脂质微粒20-21
  • 1.3.4 脂质纳米囊21-22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2-24
  • 1.4.1 研究目的22
  • 1.4.2 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茶多酚固体脂质微粒的制备与评价24-41
  • 2.1 仪器与试剂24-25
  • 2.1.1 主要仪器24
  • 2.1.2 主要试剂24-25
  • 2.2 实验方法25-31
  • 2.2.1 两步乳化法25-26
  • 2.2.2 脂质筛选26
  • 2.2.3 乳化剂筛选26
  • 2.2.4 乳液稳定指数的测定26-27
  • 2.2.5 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27-28
  • 2.2.6 保留率的测定28-29
  • 2.2.7 微观形貌的观察29
  • 2.2.8 静置稳定性的考察29
  • 2.2.9 体外释放的考察29-30
  • 2.2.10 体外经皮行为的研究30-31
  • 2.3 结果与讨论31-40
  • 2.3.1 脂质的筛选31-33
  • 2.3.2 乳化剂的筛选33-37
  • 2.3.3 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37
  • 2.3.4 可重复性考察37-38
  • 2.3.5 静置稳定性考察38
  • 2.3.6 体外释放的考察38-39
  • 2.3.7 体外经皮行为的研究39-40
  • 2.4 本章小结40-41
  • 第三章 茶多酚/白藜芦醇固体脂质微粒的制备与评价41-58
  • 3.1 仪器与试剂41-42
  • 3.1.1 主要仪器41
  • 3.1.2 要试剂41-42
  • 3.2 实验方法42-47
  • 3.2.1 潜溶剂筛选42
  • 3.2.2 脂质筛选42-43
  • 3.2.3 乳化剂筛选43
  • 3.2.4 乳液稳定指数的测定43
  • 3.2.5 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43-44
  • 3.2.6 保留率的测定44
  • 3.2.7 微观形貌的观察44
  • 3.2.8 静置稳定性的考察44-45
  • 3.2.9 抗氧化性的考察45
  • 3.2.10 体外释放的考察45-46
  • 3.2.11 体外经皮行为的研究46-47
  • 3.3 结果与讨论47-57
  • 3.3.1 潜溶剂筛选47-48
  • 3.3.2 脂质筛选48-49
  • 3.3.3 乳化剂筛选49-51
  • 3.3.4 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51-52
  • 3.3.5 可重复性考察52-53
  • 3.3.6 静置稳定性考察53
  • 3.3.7 抗氧化性的考察53-54
  • 3.3.8 体外释放的考察54-55
  • 3.3.9 体外经皮行为的研究55-57
  • 3.4 本章小结57-58
  • 第四章 白藜芦醇脂质纳米囊的制备与评价58-68
  • 4.1 仪器与试剂58-59
  • 4.1.1 主要仪器58
  • 4.1.2 主要试剂58-59
  • 4.2 实验方法59-61
  • 4.2.1 热高压均质法59
  • 4.2.2 含量及包封率的测定59
  • 4.2.3 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59-60
  • 4.2.4 静置稳定性的考察60
  • 4.2.5 离心稳定性60
  • 4.2.6 稀释稳定性60
  • 4.2.7 微观形貌的观察60
  • 4.2.8 抗氧化性的研究60-61
  • 4.2.9 体外经皮行为的研究61
  • 4.3 结果与讨论61-67
  • 4.3.1 配方及制备参数的确定61-63
  • 4.3.2 测定含量和包封率63
  • 4.3.3 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63-64
  • 4.3.4 可重复性的考察64
  • 4.3.5 稳定性的考察64-65
  • 4.3.6 微观形貌的观察65-66
  • 4.3.7 抗氧化性的研究66-67
  • 4.3.8 体外经皮行为的研究67
  • 4.4 本章小结67-68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8-70
  • 5.1 主要结论68-69
  • 5.2 工作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7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春福;杨静玉;王芳;王笑笑;;白藜芦醇的植物来源、药理活性及应用(英文)[J];中国天然药物;2013年01期

2 付招娣,曹玉,王凯风,徐少锋,韩锐;白藜芦醇对癌的化学预防作用[J];癌症;2004年08期

3 ;Effect of resveratrol on cell cycle proteins in murine transplantable liver cancer[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3年10期

4 冯永红,周文亮,吴庆莉,李晓玉,赵维民,左建平;低剂量白藜芦醇增强小鼠免疫反应(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2年10期

5 贡长生;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1030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030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