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信阳师范学院》 2013年
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孔德志
【摘要】:目前,在各种能源存储系统中,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扮演着两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与传统的电容器相比,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新型能源存储装置,它利用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超薄的电介质电层来实现更大的电容量。另外,它还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效串联电阻低以及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受到各国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在于电极材料的性能和电解液的类型,如何提高电容器的电容量和能量密度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超级电容器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移动通讯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都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锂离子电池因为具有高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率、“绿色”环保等众多优点也倍受人们的青睐,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小型用电器中,并正在积极向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电动汽车、UPS等领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在于嵌入式电极材料的开发,进一步改进制备工艺,其主攻方向在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值得关注的是,超级电容器还可以与锂离子电池组合起来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源系统。目前,在影响化学电源性能的所有因素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其中纳米材料电极表现出极大的优势,由于其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特别是纳米复合材料,被认为是当前最有前途的电极材料,因为它们具有短的电子及离子传输路径。作为复合材料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结构一核壳结构,因其可以实现核与壳材料功能的结合和互补,近年来其设计理念也被引入到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并展现出了单一组分材料无法比拟的性能优势。因此,本论文以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为核心,通过热相法及水热法等合成技术,制备了三类不同属性及形貌各异的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并分别对其形成机理、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使用液相法合成了核壳型纳米蠕虫状石墨烯/聚苯胺(graphene/PANI)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Raman、BET和XPS等表征手段分别对graphene、PANI和graphene/PANI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颗粒形貌、比表面积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与以往有关制备graphene/PANI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是通过在纳米蠕虫状PANI的表面包覆一层graphene,进而获得了一种“核-壳”结构的纳米蠕虫状复合材料。最后,分别将graphene、 PANI和graphene/PANI复合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并对其进行了循环伏安(CV)、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EIS)性能测试,结果发现蠕虫状graphene/PANI纳米复合材料较另外两种单一组分材料有更高的电容量,即在0.5A g(-1)电流密度下的单位电容量高达488.2F g(-1),并且它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能和比率性能都明显地有所提高。 (2)首先采用水热法直接在纯钛片表面生长一层整齐均一的Ti02纳米带状阵列,然后通过牺牲碳层模板法在Ti02纳米带表面包覆一层密集的超薄Mn02纳米片,构成了一种核壳结构的TiO2/MnO2纳米带状阵列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Raman和XPS分另对Ti02NBs和’TiO2/MnO2NBAs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最后,在同种测试条件下分别对TiO2NBs和TiO2/MnO2NBAs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TiO2/MnO2NBAs材料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优异的循环性能,归因于其合理的纳米结构设计。以1M Na2SO4水溶液为电解质,并在200mV s(-1)的电流密度下获得一个较高的电容量为557.6F g(-1),存3000次循环后相同电流密度下其电容量仍保持在454.2F g(-1)。另外,存2A g(-1)时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7.5Wh kg-1和1kW kg1。综上说明核壳型Ti02/MnO_2内米阵列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电容、长的循环稳定性以及较大的应用前景。 (3)首先采用水热法以镍网为基底并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了形貌各异的C0304纳米阵列结构。通过比较分析,我们选取了在120。C水热反应时生长的C0304纳米针状阵列结构进行下一步实验。然后,通过牺牲ZnO模板法在C0304纳米针表面包覆一层密集的片状α-Fe_2O_3,获得了一种“核-壳”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和Raman等测试手段分别对Co3O4NNs和Co3O4/a-Fe2O3NNs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分析。最后,分别测试了Co3O4NNs和Co3O4/α-Fe2O3NNs材料应用在锂离子电池(LIBs)电极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核壳型Co3O4/a-Fe2O3纳米阵列复合材料较单一组分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B38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俊辉;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J];电池;1996年02期
2 徐俊峰,江志裕;合成条件对尖晶石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电化学;2001年04期
3 高军;黄行康;杨勇;;MnO_2/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电容特性研究[J];电化学;2007年03期
4 钟海云,李荐,戴艳阳,李庆奎;新型能源器件——超级电容器研究发展最新动态[J];电源技术;2001年05期
5 詹晖,周运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J];电源技术;1999年S1期
6 张治安,邓梅根,胡永达,杨邦朝;电化学电容器的特点及应用[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3年11期
7 庄稼;刘猛;刘汉斌;;MAA修饰ZnO量子点及其发光特性[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04期
8 张熙贵,王涛,夏保佳;一种优秀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J];世界产品与技术;2003年08期
9 张治安,杨邦朝,邓梅根,胡永达;超级电容器氧化锰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10 林志东,刘黎明,张万荣;超级电容器氧化物电极材料研究进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梅根;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俊;赵立飞;;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J];安徽电力;2006年03期
2 程树生,顾明;电动自行车及其四大部件[J];包钢科技;2003年S1期
3 耿东森,岳瑞娟,李培金;操作条件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靳添絮;陈杰;白永强;王海杰;;基于超级电容器的混合动力装置设计与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谢靖宇;廖世国;;吐温20对锌电极性能影响的掠射椭偏法研究[J];表面技术;2007年01期
6 孙文鹏;陈实;杨凯;;混合电动车用MH/Ni电池组热效应仿真及应用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朱惜林,李素珍,熊玮,赵增祺,黄继民;锂离子二次电池LiMn_2O_4正极材料的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陈红雨,段淑贞;Pb-H_2SO_4-H_2O体系电位-pH图的作用[J];蓄电池;1995年04期
9 敖建平,刘光明,孙国忠;板栅镀锡对化成及容量的影响[J];蓄电池;1999年01期
10 陈红雨,李伟善;板栅合金和铅粉加铋对铅酸蓄电池的作用[J];蓄电池;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胜杰;路永广;张晓丽;梁峰;;C/MnO_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电容特性研究[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2 夏熙;刘洪涛;;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贮能装置——超电容器[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3 胡永达;袁洁;卢云;杨邦朝;徐蓓娜;;改性纳米氧化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四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樊金河;;一种贱金属电化学电容器的研制及特性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毅;杨文胜;D.G.Evans;段雪;;Co-Al水滑石(LDH)超电容性能的调控[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孙亚颇;焦晓宁;;新型电池隔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7 刘不厌;彭乔;孙玥;;超级电容器二氧化锰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8 李礼夫;张飞;;基于电功率的HEV电动力能量动态监控方法的研究[A];全国第一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翟楠松;张东来;徐殿国;佟强;;超级电容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杨颂;梁磊;郭鹏义;杨耕;;介绍一种新型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俊;碳/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红娟;LDHs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海军;石墨烯和荧光碳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红;锂电池电极材料的磁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大伟;热解稻壳炭基多孔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基础[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靳尉仁;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7 郎俊伟;用于超级电容器的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晶;基于介孔碳载体的高容量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玲;硼酸盐和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徐彬;新型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飞;锌酸钙制备方法和生成机制及锌枝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强;Fe对Sn_xCo_y/C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刘兰;导电高分子修饰活性炭电极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利民;含氮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聂正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PO_4(M=Mn,Fe)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媛;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双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唐丽;超级电容器用碳质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姜遵群;分级纳米结构的聚苯胺及其复合物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周颖;超细金属粉末对铅酸蓄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全红,刘敏,成会明,王茂章;纳米碳管的孔结构、相关物性和应用[J];材料研究学报;2001年04期
2 闪星,张密林,董国君,景晓燕;纳米MnO_2的制备及在超大容量电容器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02年02期
3 夏熙,张春霞;掺Bi改性MnO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02年03期
4 房振乾,刘文西,陈玉如;新型氧电极催化剂材料纳米γ型MnO_2——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J];电源技术;2003年03期
5 夏熙,刘玲;二氧化锰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1997年03期
6 张庆武,周啸,汤孝平,曹玉明;III型聚合物超电容器国外研究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2年05期
7 杨红生,周啸,冯天富,汤孝平;电化学电容器最新研究进展 I.双电层电容器[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3年02期
8 张治安,邓梅根,胡永达,杨邦朝;电化学电容器的特点及应用[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3年11期
9 李标荣,,丁爱军,鲁圣国;一种超大容量液体双电层电容器[J];电子元件与材料;1994年03期
10 李传碧,王素凡,谢忠巍,刘文丛;聚并苯的链间作用对其导电能力的影响[J];分子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中俊,漆宗能,王佛松;聚合物阻燃新途径——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殊阻燃性[J];高分子通报;2000年04期
2 李同年,周持兴;聚酰胺/粘土纳米复合材料[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0年01期
3 王慧菊;1999年中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文摘[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02期
4 王德禧,李蕴能,李兰,孟丽萍;世界塑料新材料发展概况(2)——纳米复合材料[J];塑料;2000年02期
5 钟立;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6 F.Mazaleyrat ,L.K.Varga ,秦添艳;铁磁纳米复合材料[J];上海钢研;2002年03期
7 胡源,汪少锋,宋磊,陈祖耀,范维澄;聚合物/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4期
8 刘书惠;《纳米复合材料》[J];稀有金属快报;2003年02期
9 李新贵,曾剑峰,黄美荣;新型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4年01期
10 刘立华;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文娟;侯文静;朱从山;周正发;徐卫兵;任凤梅;;掺铜ZnS/MAA-co-HFBA纤维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耐光降解性能[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彭峰;翟兰兰;刘若望;袁继新;;水性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2010年全国皮革化学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冯西桥;;聚合物——分层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有效模量的细观力学分析[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魏连启;余剑英;;酚醛树脂/有机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平;;阻燃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2005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天西;;Nanoindentation在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应用[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冯芳;刘预;赵斌元;胡克鳌;;羟基磷灰石/壳聚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南江林;;阻燃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2006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祖丽华;李青山;;聚(丙烯腈-乙酸乙烯酯)/黄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研究[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辛建泉;尚亚超;沈少雄;刘雪莹;刘文涛;朱诚身;何素芹;;尼龙1010/蛭石纳米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春;[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智能方法在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2 崔哲;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膨胀阻燃剂/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邱龙臻;聚合物基层状双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镁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王成双;大豆油基聚氨酯的改性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大学;2012年
5 王岩岩;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磁、传感等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张天水;聚酯合金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7 叶欣;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8 王海涛;聚合物/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黄明福;环境友好热塑性淀粉/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柯;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中介观粘土网络及其对大分子链松弛和取向行为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午海霞;聚合物/磷(膦)酸锆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张庆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乐乐;纳米复合材料中表面/界面效应对动应力的影响[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1年
4 鲁秀玲;聚乳酸/醋酸淀粉共混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高压釜发泡[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马春华;石墨烯基二维纳米复合材料的锂电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6 史星伟;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7 张弘胤;尼龙6/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8 王冬霞;两种聚合方式对不同质量比的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D];佳木斯大学;2009年
9 曹斌;多孔碳/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洪涛;黏土/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橡胶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5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0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