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贵金属基多功能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4:09

  本文关键词:贵金属基多功能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磁性纳米异质结 自还原法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催化 造影剂 光热


【摘要】:多功能的多元异质复合纳米结构,是将两种或多种功能材料通过外延生长的方式结合为一体,从而实现在单一颗粒上多功能的发挥,具有常规单组分纳米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各组分之间通过微小界面紧密相连,电子可通过界面进行传输和重排,由此引发的耦合效应和界面相互作用,通常会引发特定功能的增强甚至新的功能的产生。此外,如果将两种同时具备某种特性的材料结合,得到的异质复合结构在特定功能上的协同增强效应通常会产生1+12的效果,具有物理混合所不具备的优势。这对于未来多功能或特定功能增强材料的设计合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纳米材料科学当前和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贵金属-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设计合成了三种贵金属-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对外延成核和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对成核和生长机理进行了探究。随后对三种材料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SPR)的变化,磁性,Ag-Fe@Fe3O4材料的催化性能,以及AuFe2C材料的MRI成像效果和光热效果进行了初步的评价。首先,提出用“自还原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单分散贵金属基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的路线,并成功应用于哑铃状的Ag-Fe@Fe3O4的制备。系统研究了Fe3O4壳厚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Fe@Fe3O4结晶性等因素对Ag成核和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了“截止厚度”效应。Fe@Fe3O4的结合引发了Ag纳米粒子SPR最高峰的蓝移。在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试验中,该材料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其次,以“截止厚度”效应为指导,对上述方法进行改进,实现了多颗超小纳米Ag围绕Fe@Fe3O4外延生长的卫星状Agx-Fe@Fe3O4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发现随反应温度的升高,Ag纳米粒子同样出现了逐渐减小的现象,进一步佐证的“截止厚度”原理。随着Ag粒径的减小,卫星状异质结的SPR最高峰逐渐蓝移。基于小尺寸效应,Ag粒径的减小和数量的增多导致卫星状结构的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最后,制备了Au-Fe2C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体外MRI成像和光热效果进行初步测试。通过还原性气氛下的高温液相热解法首先制备了Au-Fe纳米粒子,系统研究了Fe对Au纳米粒子表面润湿效果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从核@壳结构到哑铃状结构的有效调控。进一步的碳化,得到三种结构的Au-Fe2C纳米异质结。Fe会影响Au的SPR效应,引起SPR最高峰的红移,而碳化之后,Fe2C则会引起SPR最高峰的大幅度蓝移。体外光热对比实验发现了Au与Fe2C在光热上的协同增强效应;作为核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Au-Fe2C纳米异质结表现出优异的造影效果。
【关键词】:磁性纳米异质结 自还原法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催化 造影剂 光热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B3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绪论10-31
  • 1.1 引言10-11
  • 1.2 磁性纳米材料11-16
  • 1.2.1 磁性纳米材料的概述11-13
  • 1.2.2 单分散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13-16
  • 1.2.3 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介绍16
  • 1.3 贵金属纳米材料16-20
  • 1.3.1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概述16-17
  • 1.3.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17-19
  • 1.3.3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19-20
  • 1.4 多功能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20-26
  • 1.4.1 核@壳结构异质结21-22
  • 1.4.2 哑铃状异质结22-24
  • 1.4.3 多元卫星状异质结24-26
  • 1.5 多功能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26-28
  • 1.5.1 催化26-27
  • 1.5.2 生物医学应用27-28
  • 1.6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28-31
  • 1.6.1 研究意义28-29
  • 1.6.2 研究内容29-31
  • 第二章 哑铃状Ag-Fe@Fe_3O_4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31-55
  • 2.1 引言31-32
  • 2.2 实验部分32-38
  • 2.2.1 试剂及设备32-33
  • 2.2.2 表征技术33-34
  • 2.2.3 实验过程34-37
  • 2.2.3.1 油酸银(AgOA)的制备34-35
  • 2.2.3.2 单分散Fe@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35-36
  • 2.2.3.3 哑铃状Ag-Fe@Fe_3O_4纳米异质复合材料的制备36-37
  • 2.2.4 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37-38
  • 2.3 结果与分析38-51
  • 2.3.1 Fe@Fe_3O_4纳米粒子的表征38-39
  • 2.3.2 Ag-Fe@Fe_3O_4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物相表征39-41
  • 2.3.3 Fe@Fe_3O_4结晶性对Ag生长的影响41-42
  • 2.3.4 Fe@Fe_3O_4氧化壳层厚度对Ag生长的影响42-45
  • 2.3.5 反应温度对Ag大小的影响45-47
  • 2.3.6 反应过程的时间监测及生长机理探究47-49
  • 2.3.7 产物磁性表征49-50
  • 2.3.8 产物的光学性质50-51
  • 2.4 催化性能研究51-53
  • 2.5 本章小结53-55
  • 第三章 卫星状Ag_x-Fe@Fe_3O_4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的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55-69
  • 3.1 引言55-56
  • 3.2 实验部分56-58
  • 3.2.1 试剂及仪器56
  • 3.2.2 表征技术56-57
  • 3.2.3 实验过程57-58
  • 3.2.3.1 油胺银(AgOAm)的合成57
  • 3.2.3.2 无定型Fe的合成57-58
  • 3.2.3.3 卫星状Ag_x-Fe@Fe_3O_4的合成58
  • 3.2.4 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实验58
  • 3.3 结果与分析58-66
  • 3.3.1 形貌及物相表征58-62
  • 3.3.2 反应温度对产物中Ag的数量和粒径的影响62-64
  • 3.3.3 产物的磁性表征64-65
  • 3.3.4 产物的光学性质65-66
  • 3.4 催化性能研究66-67
  • 3.5 本章小结67-69
  • 第四章 Au-Fe_2C磁性异质纳米复合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应用研究69-87
  • 4.1 引言69-70
  • 4.2 实验部分70-74
  • 4.2.1 试剂与仪器70-71
  • 4.2.2 表征技术71
  • 4.2.3 实验步骤71-74
  • 4.2.3.1 单分散Au纳米粒子的制备71-72
  • 4.2.3.2 单分散Fe_2C纳米粒子的制备72-73
  • 4.2.3.3 单分散Au-Fe_2C纳米异质复合材料的制备73-74
  • 4.2.3.4 Au-Fe_2C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74
  • 4.2.4 Au-Fe_2C纳米粒子核磁共振性能测试74
  • 4.3 结果与分析74-84
  • 4.3.1 形貌及结构表征74-79
  • 4.3.1.1 Au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构表征74-75
  • 4.3.1.2 a-Fe及Fe_2C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构表征75-76
  • 4.3.1.3 Au-Fe及Au-Fe_2C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构表征76-79
  • 4.3.2 油胺用量对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79-81
  • 4.3.3 产物的磁性表征81-82
  • 4.3.4 产物的光学性质表征82-84
  • 4.4 生物医学应用测试84-86
  • 4.4.1 核磁共振成像(MRI)造影效果测试84-85
  • 4.4.2 光热效果测试85-86
  • 4.5 本章小结86-87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87-89
  • 5.1 结论87-88
  • 5.2 展望88-89
  • 参考文献89-10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102-103
  • 致谢103-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2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3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4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5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7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10 赵中坚;王强华;;汽车中的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活动及商业现状[J];玻璃钢;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郭改萍;环境友好大豆蛋白质材料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孙逊;新型介孔无机物/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卜小海;螺旋聚炔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王洪宾;LiFePO_4/C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杨慧;基于溶剂浇铸法和沉积法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D];上海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2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6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王龙;纺丝用PA66/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D];郑州大学;2015年

8 牛鹏怀;纳米复合材料在潜指纹显现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钟苗苗;蒙脱土改性聚碳酸亚丙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娇;氧化锌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5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065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