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层沉积法制备微通道板发射层的性能
本文关键词:原子层沉积法制备微通道板发射层的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微通道板 原子层沉积 氧化铝纳米薄膜 二次电子发射层
【摘要】:随着微通道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通过改善传统工艺提升其性能越来越困难,开发提升微通道板性能的新技术迫在眉睫。纳米薄膜材料的发展及其制备技术的成熟为微通道板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通道内壁沉积一层氧化铝纳米薄膜,作为二次电子发射功能层,可以增强通道内壁的二次电子发射能力,从而提升微通道板的增益性能。通过优化原子层沉积工艺参数可以在微通道板的通道内壁沉积厚度均匀的氧化铝薄膜。研究结果表明,微通道板增益随沉积氧化铝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氧化铝厚度为60 cycles时,施加偏压800 V时增益可达56 000,约为正常微通道板增益的12倍。
【作者单位】: 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号】:TN152;TB383.1
【正文快照】: 0引言微通道板(Microchannel Plate,MCP)是由许多(104~107)个通道电子倍增器(Channeltron ElectronMultiplier,CEM)组成的结构紧凑的两维阵列,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增益高、噪声低、均匀性好、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响应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夜视技术、空间技术、光学仪器、光电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缪坤治,詹卓群;微通道板用玻璃的发展[J];中国建材科技;2000年06期
2 潘晚成;实边微通道板炸裂原因的分析[J];高速摄影与光子学;1985年03期
3 潘晚成;微通道板的收缩效应对炸裂的影响[J];玻璃与搪瓷;1988年01期
4 石玉芬;缪坤治;;实芯法制作微通道板中“酸蚀去芯”工艺的研究[J];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院刊;1987年02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燕红;陈小梅;丛晓庆;周建勋;;微通道板增益变化与噪声因子关系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缪坤治;宁进;;降低微通道板固定图案噪声的途径与实践[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乐务时;陈楠;龙高群;;微通道板真空烘烤氢还原工艺[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4 罗春平;梁汉东;孙东旭;;微通道板表面涂层的TOF-SIMS分析[A];2007年全国质谱学会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质谱仪器和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金德义;李树德;陈文奎;于红梅;;微通道板电子倍增器综合参数测试装置的研制[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6 杨杰;赵文锦;;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温度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赵文锦;徐汉成;;高密度矩阵阳极动态模拟测试实验研究[A];第四届华东真空科技学术交流展示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戴莉;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黄永刚;微通道板电性能及其导电机制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3 慈朋亮;硅微通道板制备及其热电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延军;二维电子倍增器及其新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颂红;微通道内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成形与传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琳琳;基于阵列刻蚀的微通道板制备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代伟;多层分叉微通道散热器的水冷散热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文文;大面积光电倍增管地磁场性能影响和寿命老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吴柯鑫;硅微通道板化学机械抛光及氧化绝缘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5 田菲;硅微通道氧化特性的进一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正君;微通道板化学处理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吴奎;微通道板特性参数测试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8 袁丁;由光辅助电化学刻蚀制备大面积p型硅微通道板[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俊徐;硅微通道结构的制作工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亚明;微通道板噪声因子测试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15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21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