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响应性核壳型阳离子微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pH响应性核壳型阳离子微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微凝胶复合材料 纳米Au 阳离子 Pickering乳液 催化
【摘要】:微凝胶是粒径在10~1000nm范围内,具有交联网络构造的聚合物胶体粒子。其中pH响应性的阳离子型微凝,由于其独特的智能响应性而在催化、生物医学、传感器等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核壳型微凝胶在性能与结构调控方面具有优于一般微凝胶的特点,将核壳型阳离子微凝胶与纳米贵金属相结合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可同时结合有机微凝胶和无机纳米粒子的多重性能。一方面,微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可为纳米贵金属粒子提供良好的载体环境,避免其团聚并增强回收利用性;另一方面,利用阳离子微凝胶的智能响应性,还可对纳米贵金属的生成及性能进行调控。然而采用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制备出高性能的核壳型微凝胶/纳米贵金属复合材料仍具挑战性。聚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MA)是一种具有pH响应性的阳离子聚合物,在催化、药物控释、传感器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其玻璃化温度低,易成膜,使其形貌不易控制。为克服这种缺陷,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备方法成功制备出了壳层为PDEAMA的核壳型微凝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DEAMA微凝胶的成膜性,并对其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此外,利用PDEAMA微凝胶中叔胺基的还原性,以制得的核壳型微凝胶为载体和还原剂,通过原位自还原的方法还制备出了核壳型微凝胶/纳米Au复合材料,并将此复合材料用于催化NaBH_4还原4-硝基苯酚(4-NP)的反应中。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用St?ber法制备出二氧化硅(SiO_2)并修饰上双键,然后通过蒸馏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出核壳型SiO_2/PDEAMA微凝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及热重分析仪(TG)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用DLS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对其pH响应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iO_2/PDEAMA微凝胶呈现核壳结构,粒径均一,其体积及微凝胶分散液的吸光度随p H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明显的p H响应性。(二)为了简化制备工艺以及避免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DEAMA为单体,利用两单体亲/疏水性的不同,通过一锅乳液聚合法制备出核壳型PMMA/PDEAMA(记为PMD)微凝胶,并探讨了其在Pickering乳液中的应用。用TEM,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自动电位滴定仪对其结构组成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DLS及UV-vis对其pH响应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一锅乳液聚合法可较为简便地制备出形貌均一的核壳型PMD阳离子型微凝胶,且MMA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凝胶的热稳定性,制得的PMD微凝胶同样具有较好的pH响应性。将其用作Pickering乳化剂,制备的乳液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三)以PMD微凝胶为载体和还原剂,HAuCl_4为贵金属前驱体,不加其它任何还原剂在水溶液中通过自还原法成功制备出PMD/Au复合材料。用TEM,能谱仪(EDS),XRD,TG,FT-IR,DLS及UV-vis对PMD/Au复合材料的形貌组成、纳米Au的生成情况及催化速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H=6的水溶液中用自还原法可较好的制备出PMD/Au复合材料,纳米Au主要分布在微凝胶壳层;PMD/Au复合材料相较于均聚物PDEAMA/Au在催化NaBH_4还原4-NP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利用PMD微凝胶的pH响应性,可以对PMD/Au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进行调控。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俊;周圆;陈厚样;黄永民;刘洪来;;双敏性微凝胶的絮凝及聚沉行为[J];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2 肖雨亭;;聚合物微凝胶与稀土离子相互作用的研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8年03期
3 刘瑞;郝红;梁珊珊;贾三平;;聚合物微凝胶研究进展[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2年06期
4 尹艳镇;刘德敏;焦淑菲;姚丽嫦;玉灵芝;;聚合物骨架凝胶和微凝胶的研究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3年10期
5 刘维俊;范娉萍;周丽绘;黄永民;彭昌军;刘洪来;;浊度法表征温敏性微凝胶体积的相转变行为[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7年04期
6 张静;;反应性微凝胶分散液的流变性能[J];化学工程;2008年06期
7 张建安;刘杰;吴明元;吴庆云;杨建军;;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的合成和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03期
8 胡炜;夏慧芸;张颖;房喻;;高分子微凝胶控制合成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9年03期
9 王红岩;周铭;;微凝胶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J];上海涂料;2009年10期
10 柴仕淦;张金枝;皮蒙唯;杨婷婷;袁建军;程时远;;阳离子化热响应微凝胶的合成及在二氧化硅矿化中的应用[J];高分子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俊;黄永民;刘洪来;;浊度法对温敏性微凝胶体积相转变行为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魏涛;;微凝胶在油水界面(英文)[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曹丽琴;胡耀东;李静;王吉德;;聚4-乙烯基吡啶微凝胶的绿色合成[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4 于游;崔树勋;;可见光催化制备海藻酸钠微凝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5 王林;李晓舟;孙俊奇;;水溶性磁光复合微凝胶的制备[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张拥军;关英;周水琴;;葡萄糖敏感微凝胶:制备与渗透性能控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7 李镇冰;陈天有;曹峥;聂晶晶;徐君庭;范志强;杜滨阳;;二氧化硅/微凝胶杂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制备多孔结构上的应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玮;李志菊;张黎明;;具有温度敏感的含二氧化钛复合微凝胶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张颖;吕美丽;郝敏敏;李国梁;刘立峰;;纳米金属/复合微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尹维彬;滕大勇;张新歌;王tq;李朝兴;;生物相容性糖敏感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孔柏岭 孙跃华 记者 郑干臣;河南油田微凝胶驱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坤;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新型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胡小波;复杂结构微凝胶及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制备与功能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青松;新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温敏性微凝胶的合成与表征[D];东华大学;2008年
4 王林;聚烯丙胺盐酸盐—葡聚糖微凝胶的制备、组装及复合[D];吉林大学;2008年
5 殷俊;响应性高分子微凝胶的相变行为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廖望;温敏性微凝胶形成水凝胶的动力学、分形结构和性能改进[D];南开大学;2013年
7 刘阳;几种温敏微凝胶三维组装体的制备和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8 张静;丙烯酸酯类反应性微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9 胡远渡;聚合物微凝胶的微流控制备及形貌与功能调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刘晓云;载贵金属纳米粒子智能杂化微凝胶用作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基底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瑞卿;PMMA基复合水凝胶的合成设计与性能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年
2 马新新;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基复合微凝胶的温敏性质[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路亚楠;含稀土荧光微凝胶的制备及发光特性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4 叶丹锋;阳离子型微凝胶/纳米贵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5 刘哲;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海藻酸钠-核/壳结构微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亨;环境响应性核壳结构微凝胶制备新方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晓莲;pH响应性核壳型阳离子微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8 唐益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温敏性微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9 范冰;无机粘土交联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类微凝胶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10 陆正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杂化聚丙烯酸微凝胶及其形貌、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42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24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