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簇参与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属纳米簇参与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属纳米簇 流动注射 超微弱化学发光 过氧亚硝酸 鲁米诺 高锰酸钾
【摘要】:化学发光分析法是一种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线性范围,所用仪器简单,而且没有外部光源带来的背景干扰等优点。将流动注射与化学发光法相结合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FI-CL)分析法具备着除CL法优点之外的仪器设备简单廉价、分析快速以及较强的分析结果重现性的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无机物、有机物和药物等的分析检测。目前,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新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和将已有的CL反应体系同新近出现的材料或技术相结合,以增强其灵敏度和扩大CL的应用范围。纳米材料是粒径大小介于常规材料与微观粒子之间的一种新型材料,呈现出常见材料不具备的电学、磁学、光学和化学性质。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将纳米材料引入到液相化学发光分析法中,纳米材料以催化增敏剂、还原剂、载体、能量受体等角色增强微弱的化学发光信号,打破了传统液相化学发光的应用局限。金属纳米簇通常由101~102个金属原子构成,其粒径一般小于2 nm。金属纳米簇具有特殊的离散能级和分子尺寸,呈现出强的光致发光、出色的光稳定性、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以及亚纳米级的粒径,是一种有潜力的材料,现已广泛应用于荧光、生物分析等领域,但其在化学发光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论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综述,简要归纳了近年来金属纳米簇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重点归纳了金属纳米颗粒(含金属纳米簇)参与的液相化学发光及其应用。第二部分为研究报告,将新材料金属纳米簇引入弱化学发光体系来构建新的环保绿色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同时也将其应用于传统的luminol体系中增强原有方法的灵敏度,并对所构建的新方法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将其应用于环境水样以及人体尿液或血液,包括如下三个部分:金纳米簇增强的过氧亚硝酸化学发光法检测水样及人体内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食物添加剂和化肥的成分之一,同时亚硝酸盐超标极易造成急性亚硝酸盐中毒,它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亚硝酸盐的浓度是水体质量以及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构建了金纳米簇-亚硝酸盐-酸性过氧化氢体系,金纳米簇的存在,使得原有的弱化学发光信号增强了20倍。我们研究了在金纳米簇存在时,过氧化氢诱导的亚硝酸盐化学发光体系的性质。过氧亚硝酸通过在线混合亚硝酸盐和酸性过氧化氢得到,产生很弱的化学发光,但是当引入金纳米簇,发现其能够增强亚硝酸盐-酸性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过氧亚硝酸-金纳米簇体系的化学发光机理通过使用CL光谱,UV-vis光谱以及自由基清除剂等实验证实。本方法已被应用于检测环境中的三种水样以及人体尿液中的亚硝酸盐,具有良好的线性、准确度和精密度。铜纳米簇催化luminol-K3Fe(CN)6化学发光体系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本文将铜纳米簇应用于luminol-K3Fe(CN)6化学发光体系,发现Cu NCs使得该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增强。Cu NCs对该luminol体系的增强机理通过使用CL光谱、紫外吸收可见光谱、XPS光谱以及自由基清除实验得以证明,证实了Cu NCs在该体系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为了扩展它的应用,我们发现四种药物及其中间体(邻苯二酚,多巴胺,叔丁基对苯二酚,对苯二酚)对该CL信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很好地线性范围以及较低的检测限。最后对自来水样中的对苯二酚的含量以及人体血液中的多巴胺进行了加标回收检测,证明此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能够成功的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金纳米簇与酸性KMnO4化学发光信号的机理研究我们研究发现了BSA-金纳米簇和高锰酸钾能够产生较强的化学发光信号,我们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中对酸的种类及其浓度、KMnO4浓度以及金纳米簇浓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了讨论。我们利用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自由基清除实验等来探讨酸性高锰酸钾体系的可能机理。机理推测为金纳米簇表面上的BSA部分充当还原剂,金核(Au0)则作为增强剂或催化剂。这一机理与普通金属纳米粒子的完全催化作用有一些不同。由于金纳米簇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因此该新方法具有应用于生物检测和人体内药物分析的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TB38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满石清;樊耘;汤俊琪;;帽状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性质及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2年05期
2 ;世界首次利用金属纳米结构的光纳米成像技术[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6年02期
3 孟庆平,戎咏华,徐祖耀;金属纳米晶的相稳定性[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2年04期
4 黄川;宋晓艳;魏君;韩清超;;金属纳米晶热稳定性的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8年03期
5 李志远;李家方;;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J];科学通报;2011年32期
6 金翼水;刘辅庭;;高功能性金属纳米纤维的制造及其性能评估[J];合成纤维;2011年10期
7 杨国桢;;评《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J];科学通报;2012年Z1期
8 黄敏;杨修春;赵建富;顾幸勇;梁华银;钱士雄;;银铜双金属纳米晶玻璃复合材料光学三阶非线性的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2年05期
9 张治平;张亚文;;可控形貌的双金属纳米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大学化学;2013年05期
10 于伟泳,刘漫红,刘汉范,张云;高分子稳定钌金属纳米簇的制备与表征[J];电子显微学报;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仲珏;;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A];2010年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0年
2 李志远;;金属纳米微结构和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黄川;宋晓艳;魏君;韩清超;;金属纳米晶热稳定性的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亚栋;;金属纳米催化[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李亚栋;;金属纳米催化[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宋晓艳;张久兴;李乃苗;高金萍;杨克勇;刘雪梅;;金属纳米晶和纳米粒子材料热力学特性的模拟计算与实验研究[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王树林;李生娟;杜妍辰;徐波;李来强;朱岩;;金属纳米结构的干法室温大规模制备[A];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炳辉;陈光需;代燕;郑南峰;;贵金属纳米晶的表界面调控[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郭霞;张巧;叶伟;谢芳;赵清;杨剑;;金基纳米棒的选择性腐蚀制备新颖多金属纳米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10 童明良;刘俊良;冷际东;郭鹏虎;;系列4f/3d-4f金属纳米分子磁体的组装与磁-构关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危丽琼;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1+1>2”[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张巍巍;美开发出高度控制金属纳米结构的方法[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毛黎;碳纳米管与金属纳米导线成功连接[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明斐;异常一维金属纳米结构弹性及塑性的分子动力学模似表征[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李楠庭;石墨烯负载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南京大学;2015年
3 宋玮;多肽/金属纳米簇的制备及其用于生物分析检测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4 伍铁生;基于金属纳米结构的光传输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王超;Ir基贵金属纳米晶制备及其催化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武振楠;基于金属纳米点的超薄二维组装结构构筑[D];吉林大学;2016年
7 吴菲菲;金属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其在传感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程毅;液相基底表面金属纳米结构形成机理的计算机模拟[D];浙江大学;2016年
9 夏良平;基于金属纳米结构的纳光子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10 古杨;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金属纳米结构折射率传感[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媛;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光热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杨荣;贵金属纳米晶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光菊;基于Au十面体构筑贵金属纳米结构及应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4 张姝;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的电化学葡萄糖生物传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徐志华;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结构等离激元光学特性及在方向探针和极化信息加密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6年
6 林卓清;铂基双金属纳米晶的可控制制备及其甲醇氧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张先涛;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超衍射极限聚焦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8 随燕燕;金属纳米簇参与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冯媛娇;金属纳米簇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6年
10 杨正铭;具有深紫外表面等离子特性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43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24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