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结构阵列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特性仿真及其在提高掺氧氮化硅发光效率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结构阵列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特性仿真及其在提高掺氧氮化硅发光效率中的应用研究 出处:《南京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纳米银阵列 掺氧氮化硅 内量子效率
【摘要】:贵金属(金、银)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近场增强特性是提高半导体器件发光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论文围绕有序排列、尺寸可控纳米银结构阵列的LSP对硅基半导体薄膜a-SiN_x:O材料发光效率的增强研究,对不同尺寸纳米银六角阵列在a-SiN_x:O介质中的LSP共振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了纳米银六角阵列中纳米银尺寸和间距对实现LSP与有源层a-SiN_x:O共振耦合的影响,获得了蓝光最佳耦合状态的纳米银尺寸。本文计算了最佳尺寸的纳米银阵列在a-SiN_x:O薄膜蓝光激发下的近场增强、极化模式和垂直辐射空间场强分布,为硅基a-SiN_x:O薄膜蓝光发射器件最佳厚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聚苯乙烯小球掩膜结合激光热处理的方法制备了尺寸可控的纳米银球壳阵列,发现直径为300 nm的银球壳阵列对a-SiN_x:O薄膜在波长为420 nm处的蓝光发射可实现40倍的增强,变温光致发光谱和荧光寿命分析表明300 nm银球壳阵列的LSP引入使a-SiN_x:O薄膜的光致发光内量子效率提高了 8%。为了与纳米银球壳阵列对比,本文采用热退火自组织方法制备了 460 nm以及240 nm的纳米银颗粒,实现a-SiN_x:O薄膜在470 nm的2.7以及4.1倍的光致发光增强。两种尺寸的银颗粒LSP近场场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尺寸的银颗粒在470nm波长激发下形成的LSP的极化模式为四偶极子,a-SiN_x:O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来源于纳米银表面形成的LSP与a-SiN_x:O薄膜共振耦合下的近场增强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研究纳米银六角阵列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与a-SiN_x:O薄膜的光致发光的共振耦合增强特性,本文通过COMSOLMultiphysics和FDTD Solution仿真工具对25nm、50nm、75nm以及100nm纳米银六角阵列在a-SiN_x:O薄膜中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散射和吸收截面进行计算,发现随着尺寸增加,其散射与吸收截面由460nm红移至630nm,并且随着银颗粒尺寸的增加,LSP的形成伴随着四偶极子高阶极化模式的出现。同时,本文还模拟了银颗粒间距对于LSP的散射以及吸收的影响,获得了蓝光最佳耦合状态的纳米银尺寸为25 nm。我们对25 nm的银六角阵列结构位于蓝光波段的LSP谐振近场增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了25 nm银六角阵列在460 nm波长激发下的LSP的形成机制,通过bright和dark两种耦合模式来进行计算分析,证实了 LSP实际是由成键耦合的bright模式导致。本文还计算了 25 nm的银六角阵列结构在a-SiN_x:O薄膜中的垂直辐射空间场强分布,发现a-SiN_x:O有源层的最佳厚度为30nm,为硅基蓝光发射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2、我们采用聚苯乙烯小球掩膜结合激光热退火的方法制备了直径为170nm、220nm以及300nm的纳米银球壳阵列,通过改变纳米银球壳阵列的尺寸,实现了 LSP在a-SiN_x:O薄膜中的谐振波长从近紫外到蓝光范围内的调控,并获得了a-SiN_x:O薄膜在380nm—420nm波段的光致发光增强。其中直径为300nm的纳米银球壳阵列的LSP引入使a-SiN_x:O薄膜位于420 nm处光致发光强度提高了40倍,通过变温光致发光以及荧光寿命分析了直径为300nm的纳米银球壳阵列的LSP的引入使得a-SiN_x:O薄膜的内量子效率提高了 8%。本文通过FDTD Solution仿真纳米银球壳LSP的近场辐射强度,发现其近场增强倍数与光致发光增强倍数一致,从而证实了 a-SiN_x:O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来自于纳米银球壳阵列的LSP参与导致的辐射复合速率增加,从而使得内量子效率提高。
[Abstract]:The near - field enhancement of a - SiN _ x : O thin film in a - SiN _ x : O thin film is studied by means of thermal annealing self - organizing method . In this paper , the fiel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a - SiN _ x : O thin film in a - SiN _ x : O thin film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wo coupled modes of bright and dark . In this paper , we have calculated the fiel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a - SiN _ x : O thin film in a - SiN _ x : O thin film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cott Morfsion;纳米银粉在电子工业中的最新发展[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年12期
2 亓家钟;喷墨用纳米银粉[J];粉末冶金技术;2005年05期
3 何鑫;张梅;尹荔松;王忆;范海陆;阳素玉;赵修建;宋明霞;;多形貌纳米银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07期
4 倪靖滨;李红;谢云龙;何春;张巧焕;高德玉;周瑞敏;;纳米银制备与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9年08期
5 汪菲;徐维平;杨金敏;王艳萍;张莉;;纳米银的制备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2期
6 张林林;;纳米银在不同盐溶液中的溶解[J];广东化工;2013年17期
7 张琳琳;;纳米银在海水中的稳定性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3年18期
8 曾琦斐;李绍国;谭荣喜;陈科;李翔;唐琼;;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4年05期
9 徐长山,潘海斌,陆尔东,徐世红,余小江,徐彭寿,张新夷,秦晓英,张立德;纳米银固体中的微孔道[J];核技术;2001年07期
10 司民真,武荣国,张鹏翔;负电性纳米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阴永光;刘景富;江桂斌;;腐殖酸存在下银离子的光还原——纳米银的天然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钟海英;;纳米银医用辅料的研究进展[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凤菊;吴霞;;纳米银-多氯联苯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陈国杰;宫永纯;陈延明;沈国良;毛萍丽;袁晓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王玉柱;吴希俊;黄家倍;崔平;;纳米银的内耗和模量研究[A];全国第六届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莫黎昕;李路海;李亚玲;郝雅玲;乔淑楠;;纳米银胶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7年
8 巢静波;于素娟;冯迎娣;谭志强;刘睿;阴永光;刘景富;;抗菌产品及环境水样中纳米银和银离子的形态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黄科;周婧容;郑成斌;侯贤灯;;基于碲化镉量子点阳离子交换放大效应的银及纳米银间接形态分析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改梅;陈强;许文才;杨福军;邱立强;袁玮;;纳米银改性保鲜膜的抗菌及保鲜性能研究[A];颜色科学与技术——2012第二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秀兰;美环保局加强对纳米银应用监管[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王秀兰;美社会团体要求对纳米银进行管制[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名讯;纳米银抗菌家具鉴定会在珠海召开[N];消费日报;2009年
4 本期嘉宾 英国诺丁汉大学无机化学博士 杨继新 北京秦为信诺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殷强;杀菌抗毒的“卫士”[N];中国纺织报;2008年
5 杨林;纳米银给创口消毒带来新的感受[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记者 束洪福;10吨纳米银微粉生产线建成[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姜澎;东华大学完成纳米银服装研制[N];文汇报;2010年
8 李琴华;纳米银令细菌无处藏身[N];人民日报;2002年
9 ;纳米银抗菌新型涂料问世[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10 丛林;嘉丽士漆品种营销双出新[N];中国化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阳;载有纳米银的新型复合补片的研制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唐宝玲;UV型纳米银导电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世龙;纳米银导电网络的构筑及其对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芦冬涛;荧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5 赵昔慧;海藻酸盐原位制备纳米银/海藻纤维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6 王智慧;疏水疏油纳米银修饰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段建平;纳米银及其尼龙6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8 缪宏超;仙人掌/纳米银对真丝(绸)的功能化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杨富春;纳米银涂层的胆道塑料支架研制及其抗菌效果和延长支架通畅期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秦晖;银离子注入钛的抗菌、成骨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林;纳米银涂膜液制备及其在海参低温干制品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8年
2 余文娟;纳米银的细胞毒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耿健;创伤创面外用阿杰姆~(?)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及毒理安全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志杰;纳米银及纳米银凝胶的毒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婷;纳米银的释放及混凝剂去除的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6 辛琦;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熊伟;中药材中重金属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熊文;利用细菌介导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张映;钩状木霉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杨宇;纸基纳米银喷墨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83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38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