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负载内凹AuPd合金纳米粒子形状的电化学调控
本文关键词:ITO负载内凹AuPd合金纳米粒子形状的电化学调控 出处:《中国科学:化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ITO 方波电位法 AuPd合金纳米粒子 内凹三八面体 内凹六八面体
【摘要】:运用电化学方波电位法,在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膜玻璃基底上实现AuPd纳米粒子的形状控制合成.当固定方波下限电位0.30 V,上限电位分别为0.64和0.70 V时,分别制备出内凹三八面体(TOH)和内凹六八面体(HOH)AuPd合金纳米粒子.运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X)和电化学循环伏安法表征所制备的纳米粒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uPd纳米粒子在ITO上分散均匀,具有清晰的内凹三八面体和内凹六八面体的形状,Au:Pd元素比均接近3:1.但由于Au比Pd的表面自由能低,导致Au在AuPd合金纳米粒子表面富集.发现从合成的TOH AuPd合金纳米粒子出发,对其施加下限电位0.30 V、上限电位0.70 V的方波电位处理,可实现由TOH向HOH形状转变;延长方波电位处理时间仅改变AuPd合金纳米粒子的尺寸,但HOH形状保持不变.
[Abstract]:Using square wave potential method in electrochemistry, indium tin oxide (ITO) to realize shap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AuPd nanoparticles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on glass substrate. When the fixed square wave potential limit of 0.30 V, maximum potential were 0.64 and 0.70 V, were prepared by the concave surface of the body 38 (TOH) and a concave surface 68 body (HOH) AuPd alloy nanoparticles.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X ray spectroscopy (EDX) and electrochemical cyclic voltammetr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epared nanopartic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pared AuPd nanoparticles dispersed in ITO, with a concave 38 surface and concave surface of the clear 68 the shape of Au:Pd, element ratio were close to 3:1. but Au can lower than the surface free of Pd, leading to Au in the AuPd alloy nanoparticles surface enrichment. Found starting from the TOH AuPd alloy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and applied to the lower limit position of electric potential 0.30 V and 0.70 V square wave potential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OH to HOH can be realized, and the time of prolonging the square wave potential only changes the size of the AuPd alloy nanoparticles, but the shape of HOH remains the sam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621091)资助项目
【分类号】:O614.123;TB383.1
【正文快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 1 6 2 1 0 9 1)资助项目氧化铟锡(I T O)具有优良的光透性、良好的导电性、稳定的化学和电化学性质,作为一种良好的电极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化学检测[1]和电致化学发光等领域.例如,用电沉积的方法在I T O导电玻璃表面修饰金纳米粒子(A u N P s),可以将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秋静;张宏;凡素华;;双键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冷玉敏;马春华;姬晓旭;何俊宝;马奔原;;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3 姚素薇;邹毅;张卫国;;金纳米粒子的特性、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7年03期
4 魏东伟;钱卫平;;生物多聚糖诱导的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5 蔺凯;王媚;贾佳;张会强;;金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2年02期
6 董守安;杨辅龙;苏琳琳;方卫;;丙酮诱导不同形状的金纳米粒子整形[J];贵金属;2013年02期
7 庞淑平;;金纳米粒子制备及表面修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刘庆业;范燕燕;凌绍明;温桂清;梁爱惠;康彩艳;蒋治良;;适体修饰金纳米粒子光度法检测铅(Ⅱ)[J];冶金分析;2010年04期
9 王振新;李晓坤;王金娥;;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应用[J];化学传感器;2012年01期
10 刘善堂,胡瑞省,朱梓华,朱涛,刘忠范;金纳米粒子组装结构中的表面重组现象[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慧;陈代雄;杨英威;;柱芳烃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罗文丽;杨志林;吴德印;田中群;;金纳米粒子表面的光学近场-分子耦合效应[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卢求钧;邓建辉;侯雨昕;尹帮达;张友玉;姚守拙;;金纳米粒子的绿色合成和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4 韩杰;郭荣;;制备形貌可控的聚合物基金纳米粒子的新方法:活性模板法[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王为;邢双喜;;中空海胆状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6 孙晓毅;裴凡凡;张茜茜;曾晓蓉;刘秀梅;王平山;;基于超分子超支化聚合物制备粒径可控的金纳米粒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7 赵亚利;杨超;席亚楠;高红云;杨涛;;溶菌酶稳定的金纳米粒子的尺寸控制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8 姚勇;揭克诚;黄飞鹤;;新型水溶性柱芳烃的合成及其在金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倪朋娟;孙玉静;戴海潮;胡婧婷;蒋澍;王艺琳;李壮;;基于金纳米粒子类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比色法检测三聚氰胺[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10 毛强强;严华;陈聪;刘善堂;;原位化学组装法合成硅基表面上金纳米粒子导电薄膜[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田学科;美找到控制金纳米粒子大小新方法[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若灿;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检测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蔡焕新;氨基酸、多肽、蛋白质辅助原位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徐占成;金纳米粒子荧光相关光谱及其分析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刘恒;时空分辨散射相关光谱新方法研究及其生物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弥永胜;芘及苯并菲盘状有机分子的合成、自组装及光电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6 朱丽丽;金纳米粒子表面配体受限态的表征及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吴小煈;金纳米粒子的光电性质及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郭轶;利用赖氨酸和赖氨酸肽修饰和组装金纳米粒子[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杜娟;金纳米粒子微波及水热反应合成研究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3年
10 倪宇阳;金纳米粒子表面性质对固定化HRP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贵萍;DNA诱导金纳米粒子自组装及其生物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洪明;金纳米粒子在生化分析中的光学信号传导和放大[D];西南大学;2015年
3 袁飞飞;金纳米粒子比色法在食品和药品检测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5年
4 王鑫;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唐维娅;溶致液晶模板技术合成介孔Ce0_2-C复合体[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于雪花;基于卟啉类化合物的仿生酶构建及其在生物传感和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翔;金纳米、聚苯乙烯/Au复合体系的制备及催化性能[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年
8 李宁宁;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包覆以及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现霞;用于肿瘤细胞检测的比色型/荧光型光学传感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张伟;肿瘤细胞内活性物质的分析和检测[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2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0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