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族钼化物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硫族钼化物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出处:《兰州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石墨烯 二硫化钼 纳米花 传感器 丁香酚 Pt-MoS_2复合材料 H_2O_2生物传感器 类酶催化 不同形貌 MoSe_2 析氢反应
【摘要】:本硕士学位论文以具有光电催化特征的纳米半导体硫族钼化物为基质,配以其他不同的功能材料制备了几种不同的复合材料,然后将所制复合材料用于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了相应的电化学传感器。最终将所制备的传感器用于药物、双氧水等物质的分析方法学构建。主要内容包括:1.制备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功能化的石墨烯(G, graphene)、二硫化钼(MoS2)纳米花状材料PDDA-G-MoS2。然后利用库仑力和金硫键作用原理将纳米金自组装在PDDA-G-MoS2上制得Au/PDDA-G-MoS2复合材料。最终将Au/PDDA-G-MoS2修饰在GCE表面得到Au/PDDA-G-MoS2/GCE传感器,将其用于丁香酚的灵敏检测。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修饰电极自身的电化学行为以及丁香酚的电极反应特征;在0.1 M pH=5.5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0.582 V电位下,连续添加不同浓度的丁香酚,通过其安培响应绘制了丁香酚的工作曲线。在0.1μM到440 μM范围,氧化峰电流与丁香酚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36 μM(S/N=3)。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中丁香酚的检测,效果令人满意。2.以MoS2为模板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Pt纳米粒子,得到Pt-MoS2复合纳米材料。用透射电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手段系统表征了所制得的复合纳米材料。以GCE为基底电极,构建了Pt-MoS2/GCE生物传感器,并用于对H2O2类酶催化分析。用CV法和时间-电流曲线表征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在N2饱和的磷酸缓冲溶液(PBS)中,所构建生物传感器对H2O2还原反应呈现明显的电催化活性。H2O2还原电流与浓度在4×10-6~4.85×10-2 mol 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10-6 mol L-1(S/N=3)。此工作表明在Pt-MoS2复合纳米材料中由于Pt-S键的原因促成Pt纳米粒子在二硫化钼表面合成,使得Pt-MoS2复合纳米材料相对于单独纳米Pt而言有更好的催化活性。3.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不同形貌的纳米MoSe2材料。所制得的材料分别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HR-TEM、XRD和XPS进行了系统的形貌和组成分析。然后将不同形貌MoSe2修饰于GCE表面,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Tafel曲线法研究了4oSe2/GCE的电化学行为以及用于析氢反应(HER)的催化活性。本工作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反应物比例可以调控MoSe2材料的形貌进而影响其催化活性。
[Abstract]:In this master's degree thesis, several kind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based on nano-semiconductor molybdate with photo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functional materials. Then the composite material was used to modify the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ochemical sensor was constructed. Finally, the prepared sensor was used for medicine. Construction of analytical methodology for hydrogen peroxide and other substance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1. Preparation of poly (diall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PDDA-functionalized graphene (G, graphene). Molybdenum disulfide (MoS _ 2). Nanocrystalline PDDA-G-MoS2.Then Au/PDDA-G-MoS2 complex was prepared by self-assembly of nano-gold onto PDDA-G-MoS2 by using the interaction principle of Kulun force and gold-sulfur bond. Finally, Au/PDDA-G-MoS2 was modified on the surface of GCE to obtain Au/PDDA-G-MoS2/GCE sensor.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 modified electrode and the electrod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ugenol were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CV).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ugenol were added at 0.582V potential in the buffer solution of acetic acid-sodium acetate at 0. 1 M pH=5.5. The operating curve of eugenol was plotted by its amperometric response. In the range of 0.1 渭 M to 440 渭 M, the oxidation peak current ha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eugenol. The detection limit is 0.036 渭 m ~ (-1) S / N ~ (3 +). The established analytical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eugenol in practical samples. Using MoS2 as template, Pt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Pt-MoS2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were obtain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The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GCE was used as substrate electrode. Pt-MoS2/GCE biosensor was constructed.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 sensor was characterized by CV method and time-current curve in N2 saturated phosphoric acid buffer solution (PBSs). The biosensor showed obvious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 _ 2O _ 2 reduction. The reduction curr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H _ 2O _ 2 were 4 脳 10 ~ (-6) ~ 4.85 脳 10 ~ (-2) mol. There i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in the range of L-1; The detection limit is 1 脳 10 ~ (-6) mol / L ~ (-1) S / N ~ (3). The results show that Pt nanoparticles are synthesized on the surface of molybdenum disulfide due to the Pt-S bond in Pt-MoS2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The Pt-MoS2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have better catalytic activity than the single nano-Pt. 3.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nano-sized MoSe2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The prepared materials are used respectivel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FE-SEM). Th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GCE were analyzed by HR-TEMX XRD and XPS, and the different morphologies of MoSe2 were modified on the surface of GCE.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4oSe2 / GC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hydrogen evolution were studied by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LSVV) and Tafel curv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phology of MoSe2 materials can be controlled by changing the reactants ratio, an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can be affected by changing the ratio of reactants.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3;O6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西梅,刘欣,陈永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2期
2 李真;戴媛静;陈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福建分析测试;2001年03期
3 李彦文,杨仁斌,郭正元;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1期
4 王锋;樊先平;王民权;;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年07期
5 耿敬章,仇农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05年01期
6 周南;;德国生物传感器会议[J];分析试验室;2006年06期
7 李永生;高秀峰;齐娇娜;肖真;;乙醇荧光毛细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酿酒科技;2006年07期
8 康天放;刘润;鲁理平;程水源;;再生丝素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J];应用化学;2006年10期
9 陈俭霖;;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污染防治技术;2006年03期
10 ;第十届世界生物传感器大会将在上海召开[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传金;吴海云;左月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莫冰;刘晓为;;浅谈生物传感器在几个主要领域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彤;赵纯;;用于水体监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5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邹琴;李刘冬;;生物传感器在贝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A];泛珠三角区域渔业经济合作论坛第三次年会会议论文[C];2008年
7 邱筱岷;;生物传感器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任湘菱;唐芳琼;;银—金纳米复合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黄智伟;黄琛;;光纤DNA生物传感器研究动向[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莫冰;四大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3 吴琼;生物传感器迅速成长[N];中国电子报;2000年
4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毛黎;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7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佳星;“火眼金睛”窥测基因调控[N];科技日报;2008年
9 汪明;2009年全球生物传感器市场有望突破40亿美元[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邹争春;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大川;恒温型纳米—滚环扩增-SPR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罗鹏;一次性电化学酒精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3 卫银银;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盛平;基于支撑双分子层膜的智能生物传感器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曹淑瑞;纳米复合材料固载生物氧化酶构建高灵敏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刘咏;几种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在分析中的研究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7 王福昌;无机离子化学传感器及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陈时洪;基于纳米材料构建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缪煜清;检测甲胎蛋白用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表征[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卢宪波;室温离子液体和纳米材料在酶和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云英;基于免标记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蛋白质和小分子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彩凤;水热法生长微/纳米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吴小平;基于新型碳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致化学发光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马晔;三维石墨烯/纳米材料复合生物传感器制备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范玲玲;两种二茂铁探针的合成及其在QCM生物传感器组装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6 段凯月;硫族钼化物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何颖;金属纳米材料和功能化的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张娟娟;基于纳米材料和酶构建的胆固醇和伴刀豆球蛋白A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袁媛;几种非电活性生物分子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研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詹月华;微喷涂生物传感器[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3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3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