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几种锂电池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7 22:05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发展前瞻——第16届国际锂电会议评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北大学》 2013年

几种锂电池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王瑗钟  

【摘要】: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移动通讯等便携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电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目前,锂电池中所用的传统电极材料存在着利用率低、锂离子扩散慢、极化大等问题,制约着锂电池性能的提升。纳米材料具有反应活性高、有利于电荷传导和物质输送以及独特的结构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其组成、结构、形貌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需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中空Li_4Ti_5O_(12)、ZnCo_2O_4纳米线和中空LiMn_2O_4纳米管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主要内容如下: (1)以C球为模板,利用水热法和固相反应法制备出中空尖晶石型Li_4Ti_5O_(12)。利用XRD、SEM、TEM和电化学测试系统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及测试。结果表明:中空微球的直径大约为480nm,壁厚大约为50nm。中空微球在不同的电流倍率下,表现出了较好的倍率性能,尤其是0.2C下,,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74mAh/g,几乎是Li_4Ti_5O_(12)的理论容量,在100次循环以后,容量还能保持在129mAh/g,容量滞留率达到74%,表现出较好的循环寿命和循环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中空结构的Li_4Ti_5O_(12)缩短了锂离子的扩散路径,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脱嵌,能明显提高材料的动力学性能。 (2)运用水热/溶剂热法制备出了立方体ZnCo_2O_4,运用牺牲模板法制备出了1D结构的ZnCo_2O_4纳米线。对两种材料进行了FTIR、XRD、SEM、TEM表征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得到的为立方相尖晶石结构的ZnCo_2O_4。立方体ZnCo_2O_4颗粒较大,粒径约为2.5μm,ZnCo_2O_4纳米线颗粒较小,粒径约为150nm。循环伏安曲线对于不同形貌和大小的电极材料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两种不同形貌材料的电容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材料的结构和形貌不同所引起的,纳米线由于是中空结构,且表面有很多的孔,颗粒尺寸在纳米级,这能够极大的缩短锂离子的扩散路径,提高其动力学性能,从而具有更高的电容量,而立方体颗粒较大,不容易脱嵌锂,因此具有相对较低的电容量。 (3)运用固相反应法以α-MnO_2作为牺牲模板制备出了尖晶石LiMn_2O_4中空纳米管和掺杂不同含量的Co的Co-LiMn_2O_4纳米管。中空纳米管的长度约为1-3μm,管径约为175nm,纳米管的壁厚约为70nm。通过掺杂不同含量的Co,确定了最佳的掺杂量(LMO-1),对未掺杂的LMO和最佳掺杂的LMO-1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并进行了性能的比较。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具有中空结构的LMO纳米管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15mAh/g,50次循环后容量还能达到77.4mAh/g,容量滞留率为67%。掺杂Co之后的LMO-1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26.6mAh/g,50次循环后还能达到100mAh/g,容量滞留率为79%,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LiMn_2O_4和Co-LiMn_2O_4纳米管将会成为一种比较有前途的高能锂电池正极材料。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M9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蔡振平;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Co_3O_4的制备及性能[J];电源技术;2003年04期

2 张剑波;连芳;高学平;李建刚;范丽珍;何向明;;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发展前瞻——第16届国际锂电会议评述[J];中国科学:化学;2012年08期

3 舒磊,俞书宏,钱逸泰;半导体硫化物纳米微粒的制备[J];无机化学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黎春;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英;戚嵘嵘;童铭康;;EP/Zn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紫外老化性能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9期

2 李燕,徐立红;CdS纳米粉体的室温固相合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李文戈,戴洁,卞国庆,杨巍;合成ZnS纳米材料的新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陈友存,叶信宇;纳米CdS微粒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质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杨小红,王瑞侠,伍光辉;W/O法控制合成硫化汞纳米晶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廖学红,杨水彬,陈年友;CdS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9期

7 廖学红;朱玉玲;;单模微波水热控制合成PbS纳米晶[J];微纳电子技术;2009年08期

8 程树生,顾明;电动自行车及其四大部件[J];包钢科技;2003年S1期

9 耿东森,岳瑞娟,李培金;操作条件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谢靖宇;廖世国;;吐温20对锌电极性能影响的掠射椭偏法研究[J];表面技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敏;奚丽荷;朱忠其;张谨;柳清菊;;可见光激发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钱建才;于维平;王朋朋;刘毅;张世超;;电沉积-烧结法制备改性Co_3O_4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A];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姚望;陈光华;邢光建;宋雪梅;闫红;;水热法制备硫化镉(CdS)纳米颗粒和纳米棒[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4 孙亚颇;焦晓宁;;新型电池隔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5 李礼夫;张飞;;基于电功率的HEV电动力能量动态监控方法的研究[A];全国第一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何铁石;周正发;封燕;张晶;徐卫兵;;电纺纤维负载硫属锌光催化剂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唐致远;徐强;郭稳尚;;锂锰一次电池的研究现状[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鹏慧;郭烈锦;;ZnS-CuInS_2制备新方法及其光催化解水产氢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丘克强;龙桂花;曾恒志;;氧化锌和硫化钠反应合成制备纳米硫化锌的粒度变化机制[A];2008年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丘克强;曾恒志;龙桂花;;超声波作用下用氧化锌和硫化钠反应合成纳米硫化锌[A];2008年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璇;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新体系及其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谢斌飞;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陈红;锂电池电极材料的磁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靳尉仁;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1年

5 彭玲玲;生物荧光标记用纳米晶的合成及发光性质[D];兰州大学;2011年

6 郭秋松;溶液雾化法制备镍钴精细粉体材料理论与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陈星宇;铝基材料快速水解制氢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陈玲;硼酸盐和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善斌;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刘艳;Co_3O_4基负极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飞;锌酸钙制备方法和生成机制及锌枝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崔向前;轻金属LiAlH_4,LiBH_4储放氢第一性原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强;Fe对Sn_xCo_y/C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陈卓;氢能载体甲基环己烷在Ni/γ-Al_2O_3催化剂上的脱氢反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聂正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PO_4(M=Mn,Fe)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双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黄飞;C_(60)吡咯烷衍生物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表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颖;超细金属粉末对铅酸蓄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蒋燕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4Mn_5O_(1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熊军;基于碳纳米管的功能化磁性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向明;李建刚;王莉;任建国;;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前瞻——第14届国际锂电池会议评述[J];电池;2008年04期

2 刘汉三,杨勇,张忠如,林祖赓;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镍氧化物研究新进展[J];电化学;2001年02期

3 吴宇平,方世壁,刘昌炎,周恒辉,江英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氧化钴锂的进展[J];电源技术;1997年05期

4 史延慧,郝万君,陈岗,冯守华;锂电池阴极材料Li(Co_xAl_(1-x))O_2的溶胶-凝胶法合成及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5 ;从IMLB2010看锂电池技术发展[J];电源技术;2010年09期

6 宋怀河,陈晓红,章颂云,高燕;中间相沥青炭微球及其在锂离子二次电池方面的应用[J];炭素技术;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楷雄;郭华军;李新海;王志兴;罗文斌;李黎明;;合成温度对Li_2FeSiO_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8年09期

2 刘战强;陈海杰;唐宇峰;黄富强;;共生Li_3PO_4对LiFeP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1年04期

3 郑伟;胡信国;张翠芬;;新型锂蓄电池正极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8期

4 李晓林;李琰;王维坤;余仲宝;王安邦;;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刘波涛;翁国明;苏育志;;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聚有机二硫化物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19期

6 冯旭;何向明;蒲薇华;万春荣;姜长印;;锂电池正极材料FeS_2[J];化学进展;2008年Z1期

7 赵玉宝;吴兆锋;谭雯文;张娜;;新能源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李冰川;王维坤;王安邦;余仲宝;苑克国;付志峰;;碳硫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J];电池;2006年04期

9 张行;王传新;汪建华;皮华滨;吴雪梅;;热丝法制备锂硫电池正极材料[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10 翁国明;苏育志;;锂电池正极材料含硫化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涛;何耀;陈立;张陈斌;陈宗海;;动力锂电池组均衡方法综述与分析[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修剑;温兆银;顾中华;张向锋;黄莎华;;锂硫聚合物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冬梅;;纳米氧化铜粉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徐悦斌;钟胜奎;张倩;;Ti掺杂LiNi_(0.6)Co_(0.2)Mn_(0.2)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5 熊兰;何友忠;宋道军;刘勇;何为;张占龙;;输变电线路在线监测设备供电电源的研究[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张法亮;罗永春;阎汝煦;康龙;陈剑虹;;La_(2-x)Mg_xNi_(7.0)(x=0.4,0.5,0.6,0.7,0.8)贮氢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7 黄莎华;温兆银;朱修剑;顾中华;;Li_(3.608)Al_(0.085)Ti_5O_(11.932)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建;张瑶;韩学武;夏保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x)Ni_(0.6)Co_(0.2)Mn_(0.2)O_2的电化学性能[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立;卢雪梅;方明杰;何耀;刘兴涛;;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组电源管理系统研究[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道坦;王兆翔;陈立泉;;钒氧化物纳米管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珠海·罗建明;[N];电子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杨明;[N];中国工业报;2010年

3 记者 赵一蕙;[N];上海证券报;2011年

4 安徽 王富军;[N];电子报;2003年

5 湖南 黄宗云;[N];电子报;2003年

6 湖南 刘德胜;[N];电子报;2004年

7 安徽 童武俊;[N];电子报;2004年

8 记者 魏梦杰;[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记者 王晓华 通讯员 白玉;[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杨占岭 李永超 记者 杜洋洋;[N];天津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睦敏;锂电池纳米硫正极与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永锋;La-Mg-Ni-Co系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嵩;多元合金化对Zr基Laves相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4 杜嬛;天然植物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朱云峰;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罗永春;稀土系过化学计量比AB_(5+x)无钴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洪波;几种形貌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路艳罗;超分子结构层状锂锰氧化物的组装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9 王国光;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的制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胡伟跃;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的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瑗钟;几种锂电池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2 张胤;高性能锂电池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王晓霞;中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勇才;数据存储设备中锂电池管理与监控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赵飞;对锂电池安全问题的风险管理[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骆磊;低功耗锂电池保护电路的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卢牡丹;锂电池企业的采购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杨秀春;锂电池卷绕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志明;锂电池保护集成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姜传星;锂电池在光伏系统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发展前瞻——第16届国际锂电会议评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3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b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