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抗伽马辐照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 InO W薄膜 InO Sn薄膜 伽马射线 光电性能 正电子湮没 出处:《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出具有良好光电性能的In_2O_3:W(IWO)薄膜,与购置的In_2O_3:Sn(ITO)薄膜一起,在伽马射线地面加速模拟试验设备中进行辐照试验。对辐照前后两种薄膜样品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光电性能和元素价态进行对比分析,并用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辐照前后的缺陷情况。结果表明,伽马射线辐照可引起ITO及IWO薄膜样品中氧空位缺陷的少量增加,且缺陷主要产生于薄膜表层及薄膜与基底界面结合处。高能伽马光子作用于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主要通过破坏其内部结合能较低的化学键,并实现薄膜系统中元素之间的选择性重组。ITO与IWO具有良好的抗伽马辐照性能,IWO相比ITO更适合于抗伽马辐照相关应用。
[Abstract]:Prepared with good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In_2O_3:W b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IWO) thin films, and the purchase of the In_2O_3:Sn (ITO) film, the gamma ray irradiation ground acceleration simulation test device. The microstructure of two kinds of thin film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irradiatio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ptical properties and elemental valence analysis, defects and studied by positron annihilation technique before and after irradi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mma ray irradiation can cause a small amount of oxygen vacancies in ITO and IWO films increased, and the defect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urface of the films and film and substrate interface. The high-energy gamma photon acting on th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films, mainly through its internal damage chemical bond energy is low,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combinant.ITO and IWO selectivity between the elements in the film system has good performance of anti gamma irradiation, compared to IWO ITO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gamma irradiation related applications.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02006) 航空科学基金(2012ZF51006)
【分类号】:TB383.2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欧阳琪,王文文,郝维昌.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抗伽马辐照性能研究[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37(4):75-83.OUYANG Q,WANG W W,HAO W C.Research on gamma rays irradiation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transparentconductive oxide thin films[J].Chinese Space Scien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翔;张辉;胡俊涛;丁永明;乔朝波;杨永安;崔文东;尹建成;刘丽来;张鹏翔;;稀土氧化物薄膜激光感生电压信号采集研究[J];中国激光;2008年10期
2 潘丽秋;刘孝恒;;空气-水界面氧化物薄膜研究现状及展望[J];江苏化工;2007年04期
3 刘明言;Malayeri M.Reza;Muller-Steinhagen Hans;;功能氧化物薄膜液相沉积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02期
4 邵景珍;董伟伟;陶汝华;邓赞红;方晓东;;柔性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其应用[J];液晶与显示;2009年05期
5 金鑫,姜继森;铁氧化物薄膜气敏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评述[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6 李世涛;乔学亮;陈建国;;P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6年10期
7 李建康,姚熹;不同衬底上LaN iO_3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和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5年03期
8 方俊;杨万莉;;n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新进展[J];陶瓷;2006年05期
9 阚春;;叶状ZrO_2/SiO_2二元氧化物薄膜的制备与表征[J];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10 田苗苗;范翊;刘星元;;透明导电铟铋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J];发光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国;张伟;周顺;高爱华;;复合氧化物薄膜的金属有机物化学相沉积技术[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宏斌;祝要民;裴世轻;李董轩;赵胜利;;锡基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3 刘俊明;;复杂多元氧化物薄膜材料的脉冲激光沉积[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赵昆;黄延红;封家峰;吕惠宾;;钙钛矿氧化物薄膜的超快光电响应[A];2005年中国固体科学与新材料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5年
5 张建民;王艳坤;;电化学沉积功能氧化物薄膜材料的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别利剑;尹静;张俊颖;;用172nm Excimer紫外光源制备钽氧化物薄膜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陈祝;杨成韬;张树人;;前驱单体溶胶-凝胶法制备多元氧化物薄膜[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陈祝;杨成韬;张树人;;前驱单体溶胶-凝胶法制备多元氧化物薄膜[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李逢彬;汪勇;;以溶胀介孔化的嵌段共聚物为模板用原子层沉积方法制备三维连通的介孔氧化物薄膜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林熙;李旦振;付贤智;王绪绪;刘平;;半导体金属氧化物薄膜亲水性能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萍;锌—铈—钛复合氧化物制备及光催化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李晓宁;纳米尺度参量复合型氧化物的制备及外场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王欣;氧化物肢体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及其在溶液工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4 丁莹;钙钛矿型氧化物薄膜的性能与微观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张国勇;强关联氧化物薄膜光(热)感生热电势效应及探测器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彭蔚蔚;几种功能氧化物薄膜结构的同步辐射红外与太赫兹光谱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谭娜;Er/Yb共掺氧化物薄膜的光致荧光特性、结构特征及相关优化理论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熊飞;钙钛矿型氧化物薄膜的激光感生热电电压效应及光探测器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唐金龙;ABO_3型氧化物薄膜表面结构与界面应力效应的第一原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杜娟;P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杨;非晶铟锡锌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刘勇;复合氧化物薄膜生长机理及物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胡浩;电化学阳极氧化法构建纳米铜氧化物薄膜[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4 于鹏飞;钇氧化物薄膜的热稳定性与力学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叶正平;镍铝复合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6 霍丽娟;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p型透明导电锡锑氧化物薄膜[D];浙江大学;2006年
7 王莹莹;低电位下钛表面阳极氧化物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田媛媛;层状化合物及其复合金属氧化物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9 赵静;铜及其氧化物薄膜的磁控溅射法制备及对AP的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郭存亚;铜氧化物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66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6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