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铜在三聚氰胺吸附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纳米铜 三聚氰胺 吸附光度法 稳定性 出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了纳米铜在三聚氰胺吸附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粒径的纳米铜溶胶与三聚氰胺混合溶液的吸收光谱,发现更小粒径的铜纳米团簇的吸收峰值快速下降并至峰位消失,而粒径稍大的铜纳米粒子的吸收峰值下降较慢;在三聚氰胺吸附过程中,两种粒径的纳米铜溶胶的吸收峰位均未发生红移现象,表明纳米铜没有产生团聚。分析认为三聚氰胺在纳米铜表面的吸附部分取代了纳米铜表面原有的还原剂,使铜单质转化为铜离子,溶液中的纳米铜数量减少,发生纳米铜消溶现象,荧光发射减弱。更小粒径的铜纳米团簇具有更大的有效吸附面积,消溶现象显著,稳定性较低。
[Abstract]:The stability of nano-copper in the process of melamine adsorption was studied.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two kinds of nano-copper sol and melamine mixed solution were compar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bsorption peak value of the smaller copper nanoclusters decreased rapidly and disappeared to the peak position, while the absorption peak value of the larger copper nanoparticles decreased more slowly. In the process of melamine adsorption, the absorption peak of the two kinds of nano-copper sol did not appear red shift phenomen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melamine on the surface of nano-copper replaces the original reducing agent on the surface of nano-copper, which makes the copper into copper ion, and the amount of nano-copper in the solution is reduced. The phenomenon of nano-copper dissolving occurs,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is weakened, the smaller copper nanoclusters have larger effective adsorption area, the dissolving phenomenon is obvious, and the stability is low.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CFB258)
【分类号】:TB383.1;O614.121
【正文快照】: 纳米团簇是由数个到数百个原子或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纳米尺度的超微粒子。它与块体材料、原子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且性能随尺寸差异而显著变化。纳米团簇作为新功能材料在各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贵金属纳米粒子因其在光学、催化、微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宏月;;纳米铜的研制[J];化学工程师;2010年03期
2 ;法国科学家发现:纳米铜硬度更高[J];科学咨询;2003年06期
3 刘伟,邓晓燕,张志q;纳米铜粒子的热稳定性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年02期
4 陈莲英,章文贡;脉冲激光轰击法连续制备纳米铜研究[J];化工科技;2004年02期
5 林荣会,郗英欣,邵艳霞,方亮;原位同生法制备纳米铜改性酚醛树脂[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6 林轩;中国石油开发成功纳米铜添加剂[J];石油化工设备;2005年03期
7 欧雪梅,葛长路,汪剑,王博,朱华;润滑油添加剂分散纳米铜的摩擦学性能[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王珏;陈勇军;陈娟;贾德民;;热塑性聚氨酯/纳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9年02期
9 尹宏月;;纳米铜的制备方法[J];化学工程师;2009年09期
10 周克兵;梁志杰;;纳米铜防静电封存材料及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明阳;杨保华;吴纯启;丁日高;;利用毒理基因组学技术研究纳米铜的肾脏毒性机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2 杨保华;雷荣辉;吴纯启;廖明阳;;纳米铜体外的细胞毒性[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念椿;刘彬云;王恒义;;全印制电路技术导电油墨的新型材料纳米铜制备[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丁新更;杨辉;吴丽雄;;纳米铜颗粒的制备[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詹树林;丁新更;吴丽雄;;纳米铜-银复合导电颗粒的制备研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王立峰;胡海岩;;纳米铜线的动力屈曲[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王彦妮;张志琨;;聚乙炔在纳米铜粒子表面的生长方式[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欧雪梅;葛长路;佟雪峰;汪剑;;纳米铜添加剂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工业摩擦学大会暨第七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于鹤龙;许一;史佩京;张伟;徐滨士;;分散工艺对纳米铜颗粒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于鹤龙;许一;史佩京;张伟;徐滨士;;分散工艺对纳米铜颗粒摩擦学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兴h,
本文编号:1478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7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