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温氰酸脂基覆铜箔板的研制
本文关键词: 覆铜箔板 氰酸酯树脂 聚苯醚树脂 催化剂 交联剂 出处:《东华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其中的关键基础材料——覆铜箔板,其性能的高低将会影响到电子产品性能水平的优劣。高端电子产品的要求是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小、耐高温性能优异,普通覆铜箔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以开发出综合性能更高的覆铜板已成为市场的迫在眉睫的需求。氰酸酯树脂(CE)是高性能的热固性树脂,很适合作为高频覆铜箔板的基体树脂,然而固化后的氰酸酯树脂仍有其局限性,交联密度大,固化物脆性大的特点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是以,本论文选用一种优良介电性能以及疏水性良好的热塑性树脂聚苯醚(PPO)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其综合性能。共混改性处理是常见用于增加化合物综合性能的方法,特别是在基体树脂聚苯醚树脂类化合物方面。例如PPO/CE基体树脂就是利用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CEO1PO)和聚苯醚(PPO630),在共混改性方式的处理下,制备产生的;SA90/CE基体树脂通过改性聚苯醚(SA90)与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CEO1PO)在共混改性方式下产生的。粘度及凝胶化时间的温度依赖性是树脂体系的指标,对新制备的两种树脂体系进行指标追踪,并测定其值。粘度与凝胶化时间与温度是呈反比关系的,在温度不断升高的情况下,PPO/CE与SA90/CE两种树脂体系的粘度与凝胶化时间都在逐渐降低。除了这两种体系指标的测定,还对分别使用PPO/CE与SA90/CE树脂体系作为基础材料,利用无机玻璃布进行增强处理后,生产出的两种覆铜箔板所具有的一系列性能指标,例如力学、介电、绝缘、吸水、耐焊锡等方面做了测试。在表现活化能方面,PPO/CE树脂体系范围在内,SA90/CE树脂体系则在内。上文提到覆铜箔板的性能指标是多方面的,受到CE树脂含量的影响较大,尤其在PPO/CE树脂体系中,含量比例加大,那么覆铜箔板的介电、绝缘、吸水、铜箔剥离强度等指标会增大,而力学上的抗弯曲强度及耐高温焊接等性能会减弱。从实验可以得知,PPO/CE覆铜板综合性能达到最佳时,氰酸酯树脂与PPO在PPO/CE树脂体系中的质量比为1:1。在SA90/CE树脂体系中,SA90的质量比例增加,会导致整个树脂体系制成的覆铜箔板在某些性能指标下降,像力学上的抗弯曲拉伸强度、介电性能,而一些性能得到提高,铜箔剥离强度、耐高温焊接等,同时绝缘与吸水性能则不会变化。同样得到SA90/CE树脂体系制成的覆铜箔板,其综合性能达到最佳时,树脂质量比为1:1。在SA90/CE树脂体系添加催化剂DBDTL并制备覆铜箔层压板复合材料,发现随着催化剂DBDTL含量的提高,覆铜板的力学性能变化不大,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因子均随之减小,吸水率随之降低。当添加催化剂与CE树脂的质量比达到1:20左右时,所制得的覆铜板综合性能较为优异。在SA90/CE树脂体系添加交联剂TAIC,并制备覆铜箔层压板复合材料,发现随着交联剂TAIC含量的提高,覆铜板的力学性能随之增强,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因子均随之增大,吸水率变化不大,耐浮焊性能明显增强。当添加交联剂质量分数在3%左右时,所制得的覆铜板综合性能较为优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322;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英国ACG公司新型防火酚醛树脂体系投放市场[J];热固性树脂;2010年02期
2 张学忠,朱红;组成对树脂体系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1989年03期
3 王云飞;唐桂云;;绝缘制品用低成本树脂体系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1年04期
4 杨诗钟;;密封用冷固化树脂体系[J];化工新型材料;1988年09期
5 江珏珍,王和中,任吉寿,王清海;中温固化3251树脂体系的研究[J];材料工程;1993年11期
6 邓杰;艾涛;成敏苏;;中温固化、高温使用树脂体系研究[J];粘接;2007年05期
7 李敏,张佐光,张复涛;加固混凝土用树脂体系实验与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1年06期
8 马嵩,张军,李玉玮,汤心颐,张东华;快速固化环氧-环硫树脂体系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年01期
9 肇研,段跃新,张锬,梁志勇;波音飞机先进复合材料修补树脂体系配方剖析[J];航空制造工程;1997年09期
10 沈超;环氧值对树脂体系固化和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淑齐;王明寅;;铝内衬复合材料气瓶树脂体系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2 胡继东;刘锋;郑知敏;刘金阁;谢择民;张志杰;赵彤;;一种新型烯丙基酚醛/含乙烯基聚硅氮烷杂化树脂体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黄承恭;吴启荣;;复合材料机体结构选用树脂体系的探讨[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李敏;仲伟虹;张佐光;潘贻珊;;可用电子束固化树脂体系的探索研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万亚格 韩静;天业建树脂体系评价中心实验室[N];石河子日报(汉);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俊燕;可溶性聚芳醚改性环氧/氰酸酯共混树脂体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天明;聚硫醚酰亚胺改性BMI/BA树脂体系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王安翔;金刚烷结构固化剂和树脂的合成及其对氰酸酯的改性[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3 刘思畅;耐低温预浸料树脂体系设计与复合材料评价及增韧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孙兆琪;耐高温氰酸脂基覆铜箔板的研制[D];东华大学;2017年
5 方亮;POSS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季立富;基于超支化技术的新型氰酸酯树脂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柯涛;α-氨基酮引发剂在填充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光—热双固化体系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郑澎;VARTM工艺浸润过程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9 邱琪浩;耐湿热环氧树脂基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隋微微;环氧树脂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5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95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