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熵诱导微观液相内贮式多重应答功能材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9 02:56

  本文关键词: 刺激响应 液相内贮 温敏 电化学响应 纳米二氧化硅 出处:《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应答型材料泛指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一系列功能材料,也称作刺激响应型材料或机敏材料。当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温度、pH、离子强度、电场和磁场等发生变化时,材料的自身性质如相态、形状、表面能、反应速率、渗透速率或识别特性等也随之会发生变化。近些年来,人们对响应型材料研究及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已有的聚合物基刺激响应型材料类型主要包括pH响应型、温度响应型、光响应型、葡萄糖响应型和场响应型等。此类功能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在药物释放、生物工程、化学催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以水凝胶为代表的多数响应型材料,在接受外界刺激的同时,会发生显著的体积形变、收缩、塌陷甚至解体等。这样的特性一方面可以善加利用满足实际需求,如制做一种如人眼晶状体一般的响应型光学透镜或者在一定条件下的释药载体。另一方面,由于大范围的体积收缩、形变等因素,材料会将内部的溶剂排出,导致对外界物质的依赖性,如水凝胶必须置于水中才能由收缩态重新恢复成溶胀态。再者,过度形变也会影响材料在一些固态器件中结构稳定性。所以,研究材料的非形变应答机制能填补当前研究领域的空白,解决材料对外界物质的依赖性以及在固态器件中的应用问题。从聚合物类应答材料本身而言,形变的本质在于相分离过程中链段强烈卷曲或伸缩导致大范围、高程度的形变,因而材料整体外观出现“垮塌”。所以制备非形变类刺激响应型材料的难点在于改善这种强烈的相分离并一定程度抑制链段的伸缩。本文从Flory-Huggins晶格理论出发,推导出控制共混体系熵值的一般条件,并通过这一点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响应过程中无畸变的应答材料。扫描电镜照片所呈现的大量微孔结构表明,材料主要以一种“对内”的形式发生相变。在响应过程中,聚集的液相形成大量微小的液滴贮存于材料中,故本文称其为微观液相内贮式相变材料。常规响应型水凝胶材料由于在相变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收缩或塌陷,常常需要在溶剂中才能再次溶胀还原为初态,但内贮式相变材料由于具有将液相直接贮存于自身内部的特点,避免了对外界溶剂的依赖性。这样的特点将使得这类材料更适合应用在一些固态的器件中,如固态电解质,超级电容器等。为此,本工作将离子液体加入内贮式材料中赋予其额外的导电性能,研究发现,在不同温度的诱导下,材料阻抗能发生极大的变化。基于这一点,这类材料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敏感型固态电解质。作为应答材料,其应答条件的可控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在聚合过程中添加在异丙醇中稳定分散的纳米二氧化硅,并在二氧化硅表面修饰不同的可聚合官能团,成功调整了材料内部微孔结构的形貌与尺寸,从而实现应答条件的部分可控。最后,本文也对内贮式相变材料的其他功能特性进行了拓展研究。例如,该类材料在相变前后由于小分子液相充分扩散进入聚合物(PMMA)链段中,产生了玻璃态转变,故利用这一点可以制备聚合物记忆材料。此外,在混有离子液体的样品中,发现了该类材料较强的断面自修复行为。这些都为将来开发多功能应答材料打下良好的基础。
[Abstract]:A series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that respond to external stimuli ar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stimulus response type materials or smart materials . In recent years ,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such as phase , temperature , pH , ionic strength , electric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have been widely used . In this paper , a new type of sensitive solid electrolyte can be prepared by adding ionic liquid into internal storage material . It is found that this kind of material can be a new type of sensitive solid electrolyte under the induction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is kind of material can be a new type of sensitive solid electrolyte .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明志,姚熹,吴小清,汪敏强,张良莹;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和多孔二氧化硅薄膜[J];硅酸盐学报;2002年06期

2 刘俊渤,臧玉春,吴景贵,王明辉;纳米二氧化硅的开发与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禹坤;;纳米二氧化硅的生产及应用现状[J];现代技术陶瓷;2005年04期

4 谌立新;;我国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获重大突破[J];功能材料信息;2005年02期

5 谭军;;暨南大学教授发明用稻壳制取纳米二氧化硅[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5期

6 何奕锋;徐文彬;宾丽英;罗彬源;黎俞娟;萧婉莹;;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制备研究进展[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8年05期

7 莫引优;符韵林;;纳米二氧化硅在涂料中的应用[J];涂料工业;2009年11期

8 张越锋;张裕卿;;复合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研究进展[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王晓英;蔡旭;洪若瑜;李洪钟;;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J];中国粉体技术;2011年03期

10 储艳兰;张凯;;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刘峡;孙少学;秦晓蓉;;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闻新;方建勇;韩立晶;冉祥海;庄宇刚;董丽松;;聚乳酸/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吴春蕾;杨本意;刘莉;康旭;;纳米二氧化硅绝热材料研究进展[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晓英;蔡旭;徐白;洪若瑜;李洪钟;;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5 伍林;曹淑超;易德莲;殷海蓉;秦晓蓉;黄晶;;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清海;翟玉春;印万忠;;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7 蔡勇;;多孔纳米二氧化硅显微结构分析[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学梅;秦长喜;魏杰;;喷墨打印纸用纳米二氧化硅的分散研究[A];'2007(第十四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昕;孙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大鼠心血管系统毒性的体内研究[A];2009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传常;任艳萍;唐爱东;杨艳;;不同干燥方法对纳米二氧化硅比表面积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我省首个纳米二氧化硅项目开始建设[N];山西日报;2000年

2 顾云平 周卫红;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有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伍维;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冯海波;奇迹:用“稻壳灰”筑高楼[N];广东科技报;2006年

5 ;纳米二氧化硅气相燃烧制备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6 记者 李陈续;织一张“大网”收集浮油[N];光明日报;2014年

7 中国包装总公司供稿;“智能型缓释杀菌水果保鲜包装膜制备与应用技术”及“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乙(丙)烯软包装材料制备技术”[N];中国包装报;2010年

8 徐少亚;执着耕耘 创新超越[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吉林:稻壳提取纳米二氧化硅[N];经济参考报;2006年

10 记者雷克鸿;北京印刷学院两种食品包材新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食品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媛;木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改性设计及性能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任晓川;基于纳米二氧化硅改良的冻(融)土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游波;聚合物/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乳液及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侯雪艳;制革用含酶助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 郑净植;聚丙烯/微、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分散与性能[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阳;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细胞多核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常雪灵;有机凝胶模板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形成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陈国栋;丙烯酸酯聚氨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涂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袁俊杰;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贾鑫;新型功能化聚乙烯醇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莉;用硅溶胶制备纳米二氧化硅[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叶超;表面修饰亲水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超疏水复合膜制备[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叶光宝;聚合物/SiO_2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于聪;炼锡废渣多组分回收工艺[D];江苏理工学院;2015年

5 杨尚悦;纳米二氧化硅和常规二氧化硅的水生态毒性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杨维超;纳米二氧化硅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D];郑州大学;2015年

7 杨晓彤;原位聚合法制备SiO_2/聚醋酸乙烯共聚物乳液[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8 彭璇;三维织物的成型加工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9 牛建伟;纳米氧化硅和碳纤维复合砂浆性能与改性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恒;纳米二氧化硅刺激BEAS-2B细胞炎症和纤维化反应及其与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6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496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c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