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悬臂梁弯曲法测量3C-SiC薄膜断裂强度
本文关键词: C-SiC薄膜 微悬臂梁 弯曲实验 威布尔统计 断裂强度 出处:《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恶劣环境下MEMS对高强度材料的需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外延生长3C-SiC薄膜.利用微力学操纵系统,对3C-SiC微悬臂梁进行了弯曲实验.利用厚板结构的有限元仿真和威布尔统计,得到3C-SiC薄膜断裂强度.结果表明:不同尺寸3C-SiC微悬臂梁威布尔特征强度为1 852.15 MPa、2 554.56 MPa、2 598.39 MPa、2 911.64 MPa,威布尔模数分别为9.547、11.541、18.909、20.733.断裂强度随微悬臂梁宽度增加而减小,威布尔模数也减小,分析认为:结构尺寸越大的微悬臂梁,含有的生长缺陷(如孔洞、裂纹等)越多,造成其断裂强度越低.
[Abstract]:3C-SiC thin films were grown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MS) epitaxial growth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high strength materials in harsh environment. The micromechanical control system was used to fabricate 3C-SiC thin films. The bending experiment of 3C-SiC micro-cantilever beam is carried out.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ick plate structure and Weibull statistics are used. The fracture strength of 3C-SiC thin film i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strength of 3C-SiC micro-cantilever beam with different sizes is 1 852.15 MPA ~ (2 554.56) MPA ~ (2 598.39) MPA ~ (2 911.64) MPa, and Weibull modulus is 9.547 ~ 11.541 ~ 18.909 ~ (20.733) MPA respectively. The fracture streng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width of the micro cantilever beam, and the Weibull modulus also decreas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arger the structure size, the more the growth defects (such as holes, cracks, etc.), and the lower the fracture strength.
【作者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5490)
【分类号】: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勇;潘宏青;张柏林;唐纪琳;;微悬臂梁生化传感器在液体环境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2年05期
2 白英良;段辉高;韩立;;基于微模塑复制技术的聚合物微悬臂梁的研制[J];微细加工技术;2008年05期
3 曹娜;刘卫国;蔡长龙;;双材料微悬臂梁结构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4 梁明富;赵翔;;微悬臂梁的热机械性能分析及选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吕劲楠;唐洁影;;MEMS微悬臂梁在冲击环境下的可靠性[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8年01期
6 周雄图;张永爱;郭太良;;全SU8微悬臂梁的制备及其弹性系数表征[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7 ;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在激光控制微悬臂梁运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2年03期
8 徐英明;潘宏青;伍三华;张柏林;;微悬臂梁检测三肽Gly-Gly-His与Cu~(2+)的相互作用过程[J];分析化学;2009年06期
9 梁晋涛,刘君华;碳纳米管微悬臂梁红外探测器的优化设计[J];光学学报;2004年11期
10 赵全亮;李中翔;何广平;曹茂盛;王大伟;狄杰建;;锆钛酸铅厚膜驱动高机械品质因数微悬臂梁的制作与性能(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慧玲;;表面吸附及复杂表面微悬臂梁传感器跨尺度力学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熊继军;张文栋;薛晨阳;桑胜波;周兆英;;拉曼光谱应用于硅微悬臂梁的应力特性测试[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5年
3 黄渊;谭伟明;薛长国;陈雁云;吴尚犬;张青川;王保民;;微悬臂梁传感研究抗体修饰方法对瘦肉精检测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岩;申胜平;;微悬臂梁传感器的力学机理[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高会凯;黄健萌;;与基底接触-分离过程中微悬臂梁的动态应力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苏波;段国腾;张存林;;基于双材料微悬臂梁阵列的太赫兹波探测系统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吴尚犬;薛长国;张青川;王宝民;;微梁免疫传感中小分子抗原与抗体结合导致的表面应力机理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孟玮烈;陈建中;陈皓;张能辉;;重力对DNA-微悬臂梁纳米挠度响应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晶晶;谭邹卿;张能辉;;DNA-微悬臂梁的纳米力学分析[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郇勇;张泰华;杨业敏;;MEMS微悬臂梁键合强度的测试技术[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高灵敏微悬臂梁探针设计制作及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李凯;基于微悬臂梁的生化传感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王晓明;薄板型微悬臂梁流固耦合特性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冯兆斌;微悬臂梁力学传感器的振动激发研究及在材料学中的应用探索[D];山东大学;2013年
5 黄渊;基于光学读出的微悬臂梁生化传感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王飞;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梁刚度测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吴尚犬;基于表面应力效应的微悬臂梁免疫传感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文丰;微悬臂梁生化传感器读出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9 韩乐;用于食品中李斯特细菌检测的纳米微悬臂梁传感器技术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10 李冰;双材料微悬臂梁阵列激光告警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庆旭;多层微悬臂梁弹性常数的计算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梁利娜;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梁的振动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程韦;微悬臂梁阵列传感技术系统设计[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何培文;基于微悬臂梁传感技术的液滴蒸发过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高会凯;重复加卸载下微悬臂梁与基底粗糙面间的接触分析[D];福州大学;2014年
6 周胜男;压电微悬臂梁智能结构的数学有限元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7 唐洁;压电微悬臂梁传感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景大雷;用于气体测量的压电微悬臂梁力学建模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许锐彬;基于有限元的多层微悬臂梁弹性性能、尺度效应和动态响应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10 周韬;微悬臂梁质量传感器测量原理的有限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39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1539127.html